腦積水的針灸療法
原標題:腦積水的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主要是通過人體經絡系統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由于人體的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能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體內各部,因而針灸治療也極具廣泛性,且能調控全身經絡臟腑的功能及氣血的運行。現代研究表明,針灸療法能影響大腦皮質的神經活動過程,具有平衡興奮與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使不對稱的自主神經機能恢復對稱,使升高了的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或使升高了的副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對人的腦血管、冠狀動脈、內臟血管及外周血管也有較強的調整作用。針灸治療腦積水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就其方法介紹如下:
1、體針療法
應根據腦積水患者具體癥狀,選用下列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1)適應癥及選穴
①牙關緊閉
針刺取穴:以下關至頰車穴排刺,或針刺大椎穴。
手法:大椎強刺激用瀉法;余穴輕刺激用平補平瀉法。
②昏迷不省人事
針刺取穴:人中、合谷、百會、風府、涌泉、十宣、中沖等穴。
手法:人中穴強刺激用雀啄手法,使雙目濕潤或流淚為度;合谷用補法,余穴用平補平瀉;十宣、中沖放血。
③抽搐
針刺取穴:長強、大椎、風府、內關、人中、申脈、后溪、太沖、承山等穴。
手法:長強、大椎、人中穴強刺激用瀉法,余穴用平補平瀉法。
④握拳不開
針刺取穴:曲池、列缺、勞宮、合谷、后溪穴。
手法:合谷、曲池穴用瀉法,余穴用平補平瀉法。
⑤舌強語謇
針刺取穴:啞門、金津、玉液、神門透通里、上廉泉、前廉泉、列缺、舌面點刺。
手法:金津、玉液穴點刺放血,啞門穴針刺后要有放射感為宜,廉泉向舌跟方向刺,列缺向上斜刺。
⑥中樞性呼吸衰竭
針刺取穴:氣舍配人中、足三里。
手法:氣舍取雙側,針1~1.5寸深,施捻轉補法,連續做手法至出現自主呼吸為止,然后間斷運針,隔5~20分鐘針1次,每次3分鐘。
⑦顱壓增高 取太陽、曲池、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⑧失語 大多數腦積水,特別是外部性、外傷性、顱內感染后腦積水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語。臨床屬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失寫、失讀者,受損部位位于大腦半球的額、顳、頂葉,故上述失語多因大腦皮層相應的語言中樞病變所致。另外,腦積水影響到發音器官有關的大腦皮層、皮層下中樞、神經傳導徑路,都可導致語言不利,甚至語言功能喪失,臨床以咽、喉、舌及面部肌肉的廢用及功能減退為多見;腦積水壓迫小腦導致共濟失調的患者,也可有發音困難、語言不利等癥狀。對于失語的治療,在其它療法的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臨床可以收到顯著的療效。
針刺取穴:啞門、風池、風府、完骨、天柱、印堂、人中、廉泉、神門、內關、通里、三陰交、涌泉、金津、玉液。
針刺方法:啞門、風府每次取一穴,針向下頜方向,刺入1寸左右,得氣后出針;風池、完骨、天柱每次取一穴,針尖向喉結方向刺入2~2.5寸,施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1~2分鐘后出針;廉泉進皮后先向舌跟方向刺入2寸左右,后提針至皮下,再向左右兩側斜刺2寸左右,然后出針;人中向上方斜刺0.5寸,有意識障礙及精神不振者,可用雀啄手法;印堂用捻轉瀉法;神門、內關、通里用提插捻轉瀉法1~2分鐘;三陰交針使下肢有抽動感為宜;涌泉點刺;人中、神門、通里、內關、三陰交、印堂可留針15~30分鐘。
隨癥加減:語言謇澀者,可取金津、玉液及舌面進行點刺;軟腭反射消失者,可點刺軟腭;咽反射消失,飲水發嗆者可點刺咽部粘膜;舌肌萎縮及舌下絡脈瘀血者可點刺舌下絡脈放血;伴聽覺功能障礙者可加針刺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伴意識障礙及情緒抑郁者可加針補氣海、足三里,氣海針后加灸;喉中痰鳴、痰涎壅盛者可加針刺天突、中脘、豐隆;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者,可加命門、關元,針后加灸,也可只用灸法。
⑨偏癱
A 上肢偏癱
a. 肩背手腕不能轉動抬舉
主穴:肩骨禺、極泉、曲池、尺澤、少海、手三里、合谷、太淵、內關、外關、腕骨、肩風。
配穴:陽池、陽溪、陽谷、合谷、列缺穴等。
手法:少海、極泉、尺澤采取直刺1-1.5寸用提插之瀉法,使上肢抽動3次有觸電感直達手指為宜。外關、手三里針刺后針感一直傳導至手指為度,用捻轉提插,余穴均用平補平瀉手法。
若用以上穴位針刺效果不明顯,肩、肘、腕仍不能向前抬舉,或即使能抬舉,但不會前后轉彎活動,動則患部疼痛加劇,甚至疼痛不能忍受,此為恢復期必然應有的過程,在臨床上可加取"肩風穴",使肩部周圍有放射性感覺為宜。
b. 上肢發涼麻木,手指觸物無知覺,手指麻木不仁和全手發涼無熱感,首先十宣穴放血,引血下行以通絡活血,再選用下列穴位。
主穴:肩井、曲池、外關、后溪、陽溪、支溝、上廉、腕骨、合谷、列缺、少海穴等。
手法:同前
B 下肢偏癱
a. 腰腿麻痛,兩腿不能屈伸
主穴:腎俞、環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昆侖穴等。
配穴:風市、然谷、犢鼻、血海、膝陽關、曲泉穴等。
手法:腎俞、環跳用2-3.5寸針,用提插瀉法,針感一定要傳導至足為度。委中穴用1-1.5寸針,用阻力針法,應使針感傳導;三陰交穴用提插法,使下肢抽動3次,余穴用平補平瀉法。
b. 腿足發涼,膝關節腫疼
主穴:針刺上下雙膝眼(即犢鼻穴)、環跳、委中、承山、足三里、三陰交穴。
配穴:風市、太溪、昆侖穴。
手法:同前,另外加艾條灸。
c. 腿足發冷
主穴:環跳、委中、承山、風市、三陰交、血海、足三里等穴。
配穴:陽陵泉透陰陵泉,行針30分鐘至腿足發熱時取針。
手法:同前,另外加艾條。
d. 足跟痛
主穴:太溪透昆侖、風市、足三里、委中、三陰交穴。
配穴:然谷、太沖,每次行針30-40分鐘。在行針時要不斷提插,用重刺激手法繼續進針,直至足趾發熱時取針。
(2)針灸治療應注意的事項:
針灸治療中,要確保療效,避免事故發生,就要掌握以下原則與方法。
①掌握要領,重點部位要掌握分寸,不可過刺或誤刺。腦位于顱腔內,脊髓位于椎管內,二者合稱中樞神經,由于延髓是司運動、感覺、呼吸、循環之中樞,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腦和脊髓一旦被刺傷,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特別是延髓,刺傷后可立即致死,若刺啞門,針身誤入枕骨大孔,損傷延髓導致出血水腫,失去搶救時機,可致病情迅速惡化。針刺舌下廉泉太深,損傷舌下動脈,形成血腫壓迫喉上神經或喉返神經,或直接刺傷喉返神經,可引起聲帶麻痹、聲音嘶啞或語言障礙。針刺破關節囊可引起滑液漏出或感染,使關節腫脹,影響功能恢復。誠如《素問·刺禁論》說: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啑;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脈太過,出血不止,死;刺脊間,中髓為傴。
② 應注意暈針的發生。針后患者感覺心煩欲嘔,出現頭暈眼花,心慌,呼吸窘迫,臉色變白,出冷汗,嘴唇發紫,有時甚至四肢厥冷,突然暈倒,這些都是暈針的表現,應及時將針微微取出,讓病人躺下,頭部放低,輕者可飲一杯溫開水或糖水,過一時即好。重者特別是昏倒不省人事者,因針刺上肢穴位而引起暈針者,可針刺足三里穴以調整之,因針刺下肢穴位而引起暈針者,可刺人中或中沖以調整之。另外,為了防止暈針,針前應注意饑飽勞碌。據此,饑者應先進食,過飽及勞累者,應適當休息后再進針。初針者,體質較弱及患有心臟病、貧血、神經衰弱或神經過敏者,針刺時應特別小心,進針時要用輕刺手法為宜。有嚴重出血性疾病者禁針。對于針刺接近重要臟器及大血管的穴位及針感反應強烈的患者一定要十分重視,謹防事故的發生。
2、頭針療法
頭針療法是用針刺頭皮的某些特定區域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是運用祖國的針灸學及現代醫學的大腦皮層定位理論產生的一種新型療法。這種療法對腦積水,特別是腦積水引起的運動、語言、聽力、視力、智力等障礙,治療有較好效果,并且還有進針快、捻針快、起針快的"三快"特點。
(1)額區
額中線:額部正中發際內,在入發際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1寸,主治神昏、舌強等。
(2)頂區
①頂中線 頭頂部正中線,自百會穴向前至前頂穴。屬督脈經。主治癱瘓、麻木。
②頂顳前斜線 頭部側面,自前頂穴起止于懸厘穴。全線可分為五等分,上1/5主治下肢運動異常;中2/5主治上肢運動異常;下2/5主治中樞性面癱、運動性失語、流涎、腦部動脈硬化等癥。
③頂顳后斜線 頭部側面,位于頂顳前斜線之后,與之相距1寸,即自百會起,止于曲鬢穴,全線分五等分,上1/5主治下肢感覺異常,中2/5主治上肢感覺異常,下2/5主治頭面部感覺異常。
④頂旁1線 在頭頂部,頂中線外側相距1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經往后刺1.5寸,主治癱瘓、麻木。
⑤頂旁2線 在頭頂部1線外側,兩線相距0.75寸,即自正營穴起沿經往后刺1.5寸,屬足少陽膽經。主治肩、臂、手之癱瘓、麻木等。
(3)顳區
顳前線 頭部側面,顳部兩鬢內,即自頷厭穴起,止于懸厘穴。屬足少陽膽經,主治運動性失語。
(4)運動區
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上點在前后正中線中點向后移0.5cm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上下兩點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在此運動區上1/5,主治對側下肢癱瘓;運動區的中2/5,主治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的下2/5主治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等。
(5)感覺區
相當于大腦皮層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在運動區后相距運動區1.5cm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其上1/5主治對側下肢麻木及感覺異常;中2/5主治對側上肢麻木、感覺異常;下2/5主治對側面部麻木等。
3、耳針療法
耳針療法是指用針刺等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耳針療法臨床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和補虛瀉實及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退熱、鎮靜止痛、增強人體抗病力等作用。故臨床應用于腦積水的康復治療。
主穴取:腦點、皮質下、肝、腎、三焦。
辨證取穴:
伴見口眼歪斜:加口、眼、面、頰、脾。
伴見高燒者:加耳尖、屏尖、腎上腺、肺、腦干、艇中、枕、內分泌。
肢體不遂者:加相應部位、脾。
失語者:加心、口、舌、咽喉。
小便失禁:加膀胱、尿道區。
便秘:加直腸下段、肺、大腸、神門。
頭痛:加神門、枕、交感。
頭暈嘔吐:加枕、耳尖、心、外耳、脾、膈。
失眠:加心、神門、枕、交感。
煩躁不安:加耳尖、神門、枕、皮質下、心。
操作方法:上述所取耳穴中的耳尖、屏尖宜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對于高熱、宜強刺激。針刺可留針30-60分鐘,高熱及眩暈、嘔吐較重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
4、眼針療法
眼針療法是在華佗"看眼案病"的基礎上形成的針刺眼球周圍,眼眶邊緣的穴位以治療全身疾病的方法。其獨特之處在于選穴時須察看結膜上血管形色的微妙變化,然后辨證選穴施治,而且操作簡便,療效迅速。
(1)眼球經穴劃分方法
眼針的部位分八區十三穴。八區又稱八經穴,即:一區肺和大腸;二區腎和膀胱;三區上焦;四區肝和膽;五區中焦;六區心和小腸;七區脾和胃;八區下焦。
(2)適應病癥
①腦積水所致肢體運動障礙。
主穴:上焦區、下焦區
配穴:語言不利者加心、肝、腎區,二便失禁者加腎區。
②腦積水顱壓增高者。
主穴:肝區、心區
配穴:肢體活動不便加上焦區和下焦區。
(3)針刺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 先用點眼針或三棱針柄在所選區眼眶邊緣外2mm處輕輕按壓,出現酸、麻、脹、重,或發熱,發涼,或稍痛,或有舒適感的部位即為進針部位,用左手按住眼球,使眼眶皮膚繃緊,用32號5mm毫針直刺。也可按選好經區針刺,由經區邊進針,沿皮橫刺。一般不用手法,順眼針經穴分布順序進針為補,反之為瀉。留針5-15分鐘,每日1次,10-15天為1個療程。② 注意事項 直刺針點達骨膜即可,不得過深。眼針經區穴位離眼球很近,手法不宜過猛,以免發生事故。
5、口針療法
口針療法是針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療疾病的方法。此法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的作用,其適應癥及選穴如下:
(1)偏癱:血壓、肩前、前臂、手腕、大腿穴和小腿穴。
(2)失語:增音、舌根、支脈穴。
(3)下肢運動困難:足踝穴。
(4)麻木:四指穴、四趾穴、拇指穴。
(5)上肢運動困難:腋窩穴、上臂穴、前臂內側穴。
(6)握力差,手指屈伸不利:拇指穴、手心穴。
針刺方法要先做好病人思想工作,避免精神緊張,針具用26-32號,15-90mm之毫針,常規消毒,口針多為坐位行針,讓病人張口,在選定穴位上針刺,可直刺,也可斜刺,不捻針,不行針,留針20-30分鐘,口針針感不明顯,如有明顯針感應重新進針,針后讓患者用鹽水漱口。
6、溫針灸法
溫針灸法是針刺法的同時配合艾灸的療法。本法具有溫經通絡,溫中和胃,溫里助陽等療效。
(1)腦積水之偏癱的治療
主穴:神闕、關元、足三里、絕骨、腎俞、曲池、頰車等。
配穴:氣海、風門、命門、風池、地倉、合谷、肩骨禺、風市等。肘關節不靈活加曲池、天井、小海;腕關節不靈活加陽池、陽溪、陽谷。
方法:每次3-6穴,每穴灸20-30分鐘,每日1次。
(2)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的治療
主穴:太沖、曲池、足臨泣、三陰交等。
配穴:血海、手三里、外關。
方法:同前
(3)腦積水之眩暈的治療
主穴:百會、內關、行間、太溪、足三里、三陰交等。
配穴:肝俞、腎俞、神庭、翳風、豐隆、中脘、關元等。
方法:同前。
(4)腦積水之膝關節屈伸不利的治療
主穴:膝眼、膝陽關、鶴頂、足三里。
配穴:陰陵泉、陽陵泉、曲泉、委中。
方法:同前。
(5)腦積水之小便失禁的治療
主穴:神闕、關元、中極、命門、三焦俞、三陰交。
配穴:百會、腎俞、小腸俞、膀胱俞、委陽、陰陵泉、至陰穴等。
方法:同前。
7、穴位水針療法
穴位水針療法又稱水針療法、穴位注射法,是選用中西藥物注
入穴位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將針刺與藥物相結合,通過治療達到調整臟腑氣血功能,改善陰陽失衡的目的。
(1)腦積水顱內壓增高者
取穴:足三里、內關、三陰交、太沖、曲池、足臨泣。
用藥:鹽酸普魯卡因、利血平注射液。
(2)腦積水肢體癱瘓者
取穴:曲池、外關、手三里、肩貞、環跳、風市、血海、足三里、三陰交。
用藥①當歸注射液2ml,維生素B12500ug、苯甲醇注射液2ml。穴位注射:每個穴位注射0.5ml。②燈盞細辛注射液10mg。穴位注射:每個穴位注射量為0.5ml。③夏天無注射液2ml、川芎嗪注射液40ml、維生素B1注射液100ug 、加蘭他敏注射液2.5mg。
(3)注意事項
①本療法可能出現局部紅腫、酸脹等不良反應,甚至有發熱和局部腫大加重的現象,一般可自行逐漸消失。
②注意藥物藥理性能、劑量、禁忌及副作用和過敏反應。
③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