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與關節結核的臨床表現
原標題:骨與關節結核的臨床表現。
病程可根據不同的病變發展階段而分為初期、極期及靜止期等三期,各期的癥狀表現如下。
1.初期 起病緩慢,結核中毒癥狀,包括微熱、食欲減退、疲乏、消瘦、精神不振、夜間盜汗等。局部可見下列諸征象:
(1)反射性肌痙攣:肌肉呈反射性痙攣,借以保護有病的脊椎或關節,限制其活動,以減少疼痛。此時肌肉緊張。小兒夜驚或夜啼,即夜晚睡夢中忽然痛醒哭叫,乃因在入睡后保護性痙攣消失,在脊柱或關節移動時產生疼痛之故。由于肌肉痙攣使關節活動受限制,表現出種種不良姿態。
(2)關節功能障礙:走路易疲乏,步態不均,笨拙欠穩,容易跌跤,有時呈跛行。
(3)疼痛:初期疼痛輕微,且休息后消失,后呈持續性。除局部疼痛外,又有放射性痛。
(4)肌萎縮:最初是由于神經性營養障礙,而后與肢體廢用有關。先是肌肉緊張力較健側減低,肌力減弱,后肌肉萎縮無力。此外,患肢尤其患病關節附近的皮下脂肪層增厚。
(5)局部腫脹:表皮溫度增高,可有叩擊痛、壓痛及關節積液。滑膜增厚時觸診有揉面感。所屬淋巴結可增大。
2.極期 此時,破壞病變占優勢,一般中毒癥狀明顯。局部癥狀加劇,出現畸形、肢體縮短。嚴重時可發生關節脫臼及病理性骨折。寒性膿腫破潰至外面,形成瘺道,可經久不愈合。胸椎結核的椎旁膿腫可穿入胸腔或肺,引起膿胸、局限性胸膜炎、椎旁膿腫-支氣管瘺、支氣管播散等胸膜和肺部合并癥。
3.靜止期(修復期)活動性基本消失,機體再生過程占優勢。此時一般情況好轉,中毒癥狀消失,局部癥狀如疼痛、痙攣、腫脹等消失,瘺管愈合,但畸形永久存在。
X線所見:X線異常發現晚于臨床癥狀約3月~1年,初期可有骨質疏松、脫鈣、骨小梁紊亂、關節影像模糊、關節腔狹窄。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極期關節腔狹窄或消失,周圍軟組織陰影增寬。骨質廣泛脫鈣,骨質破壞缺損,有空洞形成及死骨發生。骨骺受侵蝕后可引起關節脫臼。靜止期時骨端影像清楚,病變邊緣骨質致密,可見骨質增生。膿腫吸收,或可見鈣化。關節可呈纖維性愈合,或骨性愈合。有時空洞及死骨可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