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的分期
原標題:股骨頭壞死的分期。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癥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 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 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股骨頭壞死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 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1、股骨頭壞死I期(超微結構變異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的承載系統中的骨小梁結構排列紊亂、斷裂,出現股骨頭邊緣毛糙,臨床上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輕微疼痛。
2、股骨頭壞死II期(有感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內部會出現小的囊變影,囊變區周圍的環區密度不均。骨小梁結構紊亂、稀疏或模糊。也可出現細小的塌陷,塌陷面積可在10-30%臨床伴有疼痛明顯、活動輕微受限等。
3、股骨頭壞死III期(壞死期)
X光片顯示股骨頭形態改變,可出現邊緣不完整、蟲蝕狀或扁平等形狀,骨小梁部分結構消失,骨密度很不均勻,髖臼及股骨頭間隙增寬或變窄,也可有骨贅骨的形成,臨床表現疼痛、間歇性的跛行、關節活動受限、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縮短等。
4、股骨頭壞死IV期(致殘期)
股骨頭的形態、結構明顯改變,出現大面積不規則塌陷或變平,骨小梁結構變異。髖臼與股骨頭間隙消失等。臨床表現為疼痛、功能障礙、僵直不能行走,出現脫位或半脫位,牽涉膝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由于骨壞死常累及雙側,大部分病人最后出現關節畸形,繼發性骨關節炎改變。雖然目前治療方法眾多,但療效都不肯定,因此治療相當棘手。但實踐證明,治療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