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的認識如何?
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的認識如何?
慢性支氣管炎以咳、痰、喘為主要臨床癥狀,屬于中醫學"咳嗽"、"痰飲"、"咳喘"等疾病范圍。它的發生和發展中醫學認為和肺、脾、腎三臟功能的失調和衰退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而脾、腎陽虛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基礎,特別是腎臟的衰憊。古人有"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的論述。肺為華蓋、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朝百脈而調水道,凡外邪侵襲首先犯肺,肺失宣降則氣機上逆而致咳嗽、喘促。如果久咳不愈則肺氣受損 ,表衛失固,機體抗御外邪能力下降,也容易招致外感六淫之邪的侵襲造成反復咳嗽。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具有運化水谷和輸布精微的作用。飲食入胃賴脾的運化、吸收,使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以營養全身。如果脾陽不足則運化無權,水谷精微無以化生為氣血,反而聚濕生痰,痰濕上壅于肺,造成肺失肅降而致咳嗽、痰多、氣喘。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藏精主骨生髓,內寓陰陽,為人體元氣之根,水火之宅。人體各臟腑的功能和生理活動,均賴腎陰的滋養和潤澤、腎陽的溫煦和推動,特別是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更離不開腎陽的溫煦和調節。如果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火不生土,造成脾陽不足,脾陽虛則中焦運化失常,不能使津液輸布于肺,肺失通調之權,水濕為聚,釀痰成飲,上漬于肺,留滯肺臟,阻塞氣道,以致肺氣宣降失司,造成咳嗽、痰多、氣喘等癥。因此古人云:"腎為生痰之本,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形象地說明了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而脾腎陽虛,特別是腎陽的衰憊則是本病主要的病理病因。"其標在肺,其本在脾腎"是本病主要的特點,因此健脾化痰、溫腎納氣是本病治本的主要大法和要點。
通過閱讀中醫對慢性支氣管炎的認識如何?,我們對中醫,慢性,支氣管炎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小編也很認真的希望此文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