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白血病發病機理的認識
本文標題為:中醫對白血病發病機理的認識,下面康網具體為您講解詳細內容.
中醫對白血病發病機理的認識
在祖國醫學文獻中無"白血病"這一稱謂,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發病特點,本病當屬祖國醫學所言"虛勞""熱勞""濕病""瘀積""痰核"、"血證"之范疇。
《圣濟總錄》記載"熱勞之證",心神躁、面赤、頭痛、眼澀、唇焦、身體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食欲無味,肢體疼痛,多臥少起或時汗,日漸贏疫者是也。"這種有稽留熱,汗出進行性消瘦,口舌潰爛等癥與今之急性白血病的某些臨床表現類似。
《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記載"內熱,把平時骨即內熱甚至,其根在五臟六腑,其人……骨肉自消飲食無味或皮燥而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膚腫起。這段描述"內蒸"的表現和急性白血病導致代謝紊亂,消耗性低熱,逐漸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及惡病質類似。
《靈樞》記載:"人之喜病腸中積聚者,……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丹溪心法》:"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盛,壞及有形之物,痰與食積,血而成也。"這段所描述的關于積聚的癥狀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脾腫大貧血類似。
《金匱要略·虛勞病脈并治篇》記載,人并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這段描述類似白血病之淋巴結腫大。
《素問·評熱病論篇》記載,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這里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痰,不為汗衰的描述與今之急性白血病的高熱及敗血癥的臨床表現相似,《外科正宗》所稱口破色淡虛,色紅為實,而急性白血病細胞浸潤或因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真菌和厭氧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與古文所稱口破確實相似。
按照祖國醫學古籍辨證分型描述對照現在醫學關于白血病的臨床癥狀大致可以認為,虛勞是白血病所致的貧血;熱勞是白血病所致的高熱,瘕積是慢粒白血病所致的脾大,血證是白血病、血小板低下所致的皮膚紫癜、便血、尿血、鼻衄齒衄。急癆是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急變期,痰核瘰疬是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并發頸下、腋窩、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總的來說,文章中醫對白血病發病機理的認識編寫的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