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火罐療法治強直性脊柱炎
針灸火罐療法治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學痹證骨痹范疇,痹者,閉也,閉塞之義也。當人體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侵襲經脈,阻滯經絡,氣血凝滯,導致脈氣不通,日久則損筋傷骨,發為本病。治以補肝腎、益精血、溫經絡、止痹痛。針灸火罐療法,具有調和氣血、活血通絡、扶正祛邪、消炎止痛的作用。現代醫學理論認為針灸火罐療法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能直接阻斷局部炎癥介質,增加患處血流量,改善組織循環,使疼痛消除。針灸火罐療法奏效快,療效高,簡單易操作,安全無副作用。
一、取穴
1) 華佗夾脊穴:華佗夾脊穴 ( 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每隔一椎體交替取穴 ) 內夾督脈,外鄰膀胱經,具有溝通兩經的作用,故針刺夾脊穴可調節經絡血,促進背部氣血的運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夾脊穴局部都有相應的脊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動靜脈。針刺夾背穴可調節神經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病灶炎癥的消退及正常組織的再生;
2) 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有調整和振奮全身陽氣的重要作用。若督脈不和,則脊柱強痛,所以本病當屬督脈病。督脈之氣維系著腎與命門的功能,統攝人體的真元。所以以督脈穴位為主,益腎壯骨,溫陽通絡;
3) 膀胱經:膀胱經在背腰部的一條循行線與督脈的一分支同行,所以輔以膀胱經這條側線上的穴位,實則通督溫陽壯骨,同時膀胱經又為諸陽之長,取之有加強振奮陽氣的作用;
4) 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如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十七椎下、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雙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等;
5) 隨證取穴:若口苦咽干加太溪、太沖,若引起髂脛束緊張加風市、環跳。若疼痛沿坐骨神經放射加承扶、殷門、委中等穴。膝關節受累加內外膝眼,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骶髂關節疼痛明顯加環跳、陰廉、阿是穴;
6) 其他:大椎、身柱。
二、針法
在針法上,選用補法,平補平瀉,阿是穴采用瀉法,并加艾灸。以益腎壯骨,溫陽通絡,體現了寒則溫之,閉者通之之意。強直性脊柱炎是由下向上發展的。先取病變上兩個節段穴位以劫之,再取病變部以脫之。方能收到滿意的效果。風寒濕痹型可用火針,火針最善溫通經脈,散寒除痹。且火針對腧穴的刺激時間長,刺激量大,能起持久的治療作用。
操作方法
1) 電針療法:取穴以華佗夾脊穴、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選穴時以病變累及部位的上兩個脊椎節段開始向下取穴,每次取上述穴位 7 ~ 9 個為一組 ( 膀胱經雙取 ) ;
2) 操作時先常規消毒,然后先上后下針刺,進針得氣后行補法 ,待出現針感傳導或有溫熱感時留針,接電針治療儀,夾脊穴與夾脊穴連接,督脈穴與督脈穴連接,膀胱經穴與膀胱經穴連接,負極接上部穴位,正極接下部穴位,每次留針 30 min ,每日 1 次, 10 ~ 30 次為 1 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 5 天,再行下一個療程;
3) 火針療法。取穴以足太陽經穴和夾脊穴為主。取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秩邊、承扶等穴及相應的夾脊穴。臨證時以X片揭示病變部位及癥狀部位為依據選取 4 ~ 5 個穴;
4) 操作時先做常規消毒,用細火針或中等粗度的火針在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對準穴位刺入,背部向下斜刺,腰骶部直刺,深度一般刺入 1 ~ 1.5 寸左右,疾進疾出,出針后急按揉針孔,從上往下按順序刺, 4 天 1 次, 2 次為 1 個療程;
5) 火針、電針配合療法:火針在 1 個療程中使用 2 次,即在電針治療的第四天與第八天同時配合火針治療,火針在電針起針后再使用。注意:用火針刺的腧穴 2 天內不得用電針治療;
6) 火罐療法:火針畢在針孔上拔火罐 10 分鐘,要注意防止罐內過度出血。每隔 3 天針一次, 10 次為一療程。火針治療后,局部 3 日內不要著水,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