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成減少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特點
血小板生成減少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特點
血小板生成減少性血小板減少癥特點是骨髓中巨核細胞數量減少,血小板產生數量和血小板更新率相應低下。
1.感染性血小板減少病毒感染可致血小板輕至中度減少,系因病毒抑制巨核細胞產生血小板,并使血小板壽命縮短。如肝炎后再生障礙性貧血,可能與肝炎病毒損傷骨髓或自身免疫有關。
此時主要應治療原發病,可同時服用維生素C、蘆丁、安絡血、止血敏、氨肽素等改善毛細血管脆性的藥物。出血嚴重者可短期內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2.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可首先出現血小板減少,而后表現紅細胞系和粒細胞系增生低下。治療主要用刺激骨髓增生的藥物,如生白能(GM-CsF)和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還可用免疫抑制劑,如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睪丸酮,抗胸腺或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
3.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最早出現巨核細胞減少致血小板減少,繼而出現紅細胞系、粒細胞-單核細胞系病態造血。診斷除依靠骨髓穿刺顯示有一系或二系病態造血外,應作干細胞培養、染色體檢查。治療根據不同階段給予刺激造血和誘導分化劑。(參見有關章節)
4.骨髓占位性病變一些惡性腫瘤侵犯骨髓使巨核細胞生成減少和抑制其成熟,表現血小板減少,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癌轉移等。臨床有原發病的癥狀和出血表現。病程中隨疾病的緩解血小板可恢復正常。治療以用聯合化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