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的檢查
腦癱的檢查
腦癱的檢查主要檢查患兒的神經發育狀況。腦癱患兒主要表現為發育落后和解離 o發育落后是腦癱患兒的必然癥狀,vojta認為落后3個月即為異常。發育解離指發育上各個領域的發育階段都與正常兒童有很大差距。腦癱患兒會有運動發育與精神發育之間的解離。
腦癱患兒的發育特征為3個月以上的發育遲緩和異常發育,即脫離正常發育路程,由異常的姿勢、運動模式決定的病態發育。腦癱患兒的運動發育如抬頭、獨坐、爬、站、走顯著落后于同年齡兒童,同時還有原始反射的持續存在,姿勢反射出現推遲以及肌張力的改變,這些神經運動發育異常可引起患兒運動方式和姿勢的改變。
(一)姿勢異常
有的患兒靜臥時即表現明顯的異常姿勢,有的患兒則在運動時表現出明顯的姿勢異常。靜止時姿勢異常包括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角弓反張姿勢、偏癱姿勢等;運動時姿勢異常包括 舞蹈樣手足徐動及扭轉痙攣、痙攣性截癱步態、小腦共濟失調步態等。
1.緊張性頸反射姿勢
是頭部位置變動時,影響四肢肌張力、眼位的變化。分為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與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在新生兒出生后1周左右出現,2~3個月呈優勢,以后受上位中樞的控制而逐漸消失,若生后3個月仍然持續存在則為異常;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出生后6個月仍存在則為異常。
2.偏癱姿勢
患兒常表現為一側肢體運動,而另一側肢體的廢用,左右肢體有明顯的不對稱。
3.角弓反張姿勢
患兒表現為四肢肌張力增高,頭背屈。
4.舞蹈樣手足徐動姿勢
患兒表現為不自主的動作,其運動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動的形式,不間斷地出現。運動外觀顯的持續而松散,幅度大而無法控制。
5.共濟失調步態
患兒呈醉漢步態,他們常不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當站立時為維持站立姿勢,必須不停地進行調節。
6.其他
2個月以后的小兒仍有手緊握拳現象,患兒上肢內旋位,雙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兒安靜時無明顯的姿勢異常,而當檢查者突然扶患兒腋下,使其足底著床時,可見患兒下肢內收、交叉,同時雙上肢內收、內旋。超過6個月的小兒仍不能呈現正常的坐位姿勢,而表現出特殊的異常坐位姿勢,如前傾坐位、后傾坐位等。
(二)反射異常
1.原始反射不消失
(1)覓食反射、吸吮反射:覓食反射指觸碰嬰兒口唇,嬰兒會出現張口尋找母親乳頭的動作。吸吮反射指將手指或奶嘴放入小兒口腔內,小兒會出現有節律地吸吮、咽下動作。這兩種反射在足月新生兒都存在,新生兒期的反射或消失應懷疑腦損傷,6個月后仍存在則為異常。腦癱患兒若兩種反射存在1年以上,提示攝食障礙。
(2)手抓握反射:指將手指從尺側放入嬰兒手中,其手指屈曲,會出現從中指→無名指→小指→拇指順序緊握;輕輕向上方拉時緊張性向上肢、頸部擴延,幾乎可提起幾秒鐘,牽引反應力量常常能達到提起患兒整個身體。該反射一般出生后2個月開始減弱,出生后4個月消失。
(3)緊張性頸反射:是頭部位置變動時,影響四肢肌張力、眼位變化的反射,分為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與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
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是嬰兒仰臥位旋轉頭部時,顏面側上、下肢伸肌張力增高成伸展位,后頭側屈肌張力增強,上、下肢屈曲。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是嬰兒仰臥位呈頭部前屈時,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后仰時則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前者3個月后仍存在為異常,后者6個月后仍存在則為異常。
(4)緊張性迷路反射:指頭部位置變動及其引起的重力方向改變時,出現四肢、軀干的肌張力緊張的反射。該反射在俯臥位表現出完全屈曲張力,仰臥位則表現為完全伸直能力。正常嬰兒陽性反射持續到4個月左右,4個月以后仍存在則為異常。
2.該出現的生理反射不出現
(1)保護性伸展發射當小兒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而致重心移動時,其會伸展上肢做自我保護的動作,這種反應稱為保護伸展反射。若小兒lO個月后仍不出現該反射,則有病理意義。
(2)背屈反射:從背后拉立位小兒使之向后方傾斜,其踝關節和足趾出現背屈的反射。正常小兒于15~18個月出現,若18個月后陰性為異常。
3.Vojta姿勢反射異常
Vojta姿勢反射是西德學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嬰幼兒神經發育檢查及腦癱早期診斷的7種姿勢反射的總稱,其原理是依據小兒神經發育的各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姿勢反射形態。如果運動發育年齡較生活年齡落后3個月以上或出現異常姿勢,則為早期診斷腦癱的重要臨床依據。依順序檢查患兒,參考正常標準進行判定。具體內容見本節后所附內容。
4.病理反射的引出
可引出的病理反射有Babinski征、C;haddok征、()ppenhaim征及(~ordon征,這些反射在12個月以內的健康嬰兒運動系統發育沒有完善時也可為陽性,但2歲以后的小兒若還能夠引出這些反射則為病理狀態,代表錐體束受損害,可見于痙攣型腦癱患兒及徐動型腦癱患兒。
(三)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是指肌肉靜止狀態時的肌肉緊張度,檢查方法是用觸摸患者肌肉硬度及被動伸屈其肢體時檢查者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
小兒腦癱定義規定的姿勢、運動異常,實質是損害了網狀結、基底核等肌緊張調節系統,皮質脊髓束的損傷而導致牽張反射統異常,姿勢反射的異常基本由于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異常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降低或動搖性。肌張力增高時肌肉較硬,被動運動時阻力增太,關節運動的范圍縮小。肌張力降低表現為肌肉遲緩柔軟,被動運動時阻力減退,關節運動的范圍擴大。肌張力的動搖性指患兒安靜時肌緊張完全正常,但在隨意運動肌肉活動時,肌緊張明顯增強,從低緊張到高緊張來回變化。
錐體束損害時所致的肌張力增高為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即上肢的屈肌與下肢的伸肌張力增高更為明顯,被動運動開始時阻力大,終了時阻力小,稱為折刀樣肌張力增高。錐體外系損害時所致的肌張力增高為強直性肌張力增高,即伸肌、屈肌張力均等增高,被動運動時所遇阻力是均勻的,故稱為鉛管樣肌張力增高。
無論腦癱患兒的肌張力是增高還是降低,都可以引出腱反射,這一點可與肌原性疾病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