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細胞缺乏癥的病因病機
粒細胞缺乏癥的病因病機
大多數白細胞減少癥患者表現為粒細胞,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比例降低(或絕對值<1.5×109/ L),故亦稱粒細胞減少癥。若絕對值<0.5×109/ L,稱為粒細胞缺乏癥(白細胞計數<2.0×109/ L),該病大多患者為繼發性的,仔細詢問病史和臨床檢查,可找到明確的病因,其病因和發病機理分以下五類:
(1)粒細胞增生減少:多見于感染(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或原蟲);化學因素(達到一定劑量的藥物,如抗腫瘤藥----環磷酰胺);物理因素(X射線,y射線,中子流等);化學毒物(苯);個體對某些藥物過敏者(保太松,氯丙嗪,撲爾敏,磺胺,氯霉素,銻劑等)。
(2)粒細胞成熟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3)粒細胞存活時間縮短:感染,炎癥,脾功能亢進或使用某些藥物等。
(4)粒細胞分布異常:由于機體過敏、病毒血癥、溶血或血液動力學改變引起細胞異常遷移(循環池--邊緣池)。
(5)以上四種病因的不同復合:多見于敗血癥,淋巴瘤和白血病。
另外,本病通過血象和骨髓象的檢查,即可確診。骨髓象呈正?;蜉p度增生,粒細胞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礙,伴粒細胞形態異常。確診后作如下檢查了解其發病機理:(1)腎上腺素試驗(1:1000,檢查遷移異常);(2)骨髓干細胞體外培養(觀察干細胞增殖缺陷);(3)血清溶菌酶測定(觀察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破壞程度);(4)抗血細胞抗體測定(觀察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性損害);(5)粒細胞壽命測定(用二異丙基氟磷酸鹽---- DF32P同位素標記粒細胞,觀察粒細胞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