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的腰椎間盤突出
中醫學中的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學里沒有相應病名,屬于"腰腿痛"、"痹癥"范疇。近年來,中醫學對本病從理論探討、實驗研究及臨床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臨床治療上,除傳統藥物內治、外治、推拿、針灸等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研究進展外,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創造出了藥物離子導入、小針刀療法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識中醫學認為腰為腎之腑。故腰痛一癥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腎主骨,生髓通于腦,這從生理上說明脊椎的生理與病理和腎有著必然的聯系。
《諸病原侯論。腰痛候》認為"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七月萬物陽氣所傷,是以腰腎;二曰風痹,風寒著腰,是以痛;三曰腎虛,役用傷腎,是以痛;四曰暨腰,墜墮傷腰,是以痛;五曰寢臥濕地,是以痛。"
《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則明確指出:"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