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的病理特征
多發性硬化的病理特征
多發性硬化最基本的病理特征是斑塊。慢性斑塊的大體標本示色淺、觸之硬。新鮮斑塊的色較慢性者為深。有些病人于橋腦和脊髓的表面可見斑塊,但半球的切面尤其是在前部的腦室周圍斑塊較多。
鏡下則斑塊更多,于灰質可見有小的斑塊。斑塊內有完全或不完全的髓鞘脫失,相對的軸索保留和膠質增生。其破壞偶可嚴重到軸索完全中斷,甚至產生束性壞死。
于距斑塊近或遠的血管周圍可見單核細胞浸潤。腦膜也可見有浸潤,但典型的是在斑塊內或其周圍,常見的是T細胞、單核細胞和漿細胞。1984年Traught U等于檢測T細胞亞群后指出:當病情進展時,斑塊內為(T4)輔助性T細胞浸潤,于活躍的髓鞘破壞期間為單核細胞。于病變周圍的正常白質中也可見T4和T8(抑制/細胞毒性T細胞)。1985年Farrel MA發現腦脊液中寡克隆區帶陰性與病理上病變部位細胞浸潤和漿細胞較少有關。
多發性硬化病人的尸檢于硬化斑塊區未能令人信服地證明有免疫球蛋白或補體于該處結合。
有人把伴壞死特點的視神經脊髓病名之為Devic氏綜合征,但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它是不同于多發性硬化的另外一種單獨的臨床、病理單元,過度性硬化(transitional sclerosis)和Balo氏同心園性硬化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的一種病理變異型,但也尚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