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非甾體類抗炎藥;抗瘧藥;腎上腺皮質檄素;免疫抑制劑等。 (1)非甾體類抗炎藥 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過程中,大多用于有發熱、關節酸痛、肌痛、乏力等癥狀,而無明顯內臟或血液系統受影響的輕癥病人。正確地使用此類藥物能緩解癥狀,減少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用量及其副作用。布洛芬、怡美力、莫比可、雙氯芬酸鈉(包括扶他林、戴芬、英太青、奧斯克、雙氯滅痛等)、荼普酮等都可以選擇應用。但本類藥物有消化道反應、腎臟損害、肝酶升高等不良反應,療程不宜過長。對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病人應慎用,以免加重腎臟損害。 (2)抗瘧藥 抗瘧藥氯喹和羥氯喹,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光過敏和穩定核蛋白的作用。尤其適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的低熱、關節炎、皮疹,并有減緩和穩定狼瘡非致命性病變進展的作用。如與潑尼松(強的松)同用,則可減少潑尼松的劑量。以關節炎癥狀為主者,可與非甾體類抗炎藥同用。常用劑量為氯喹0.25克,每日1次服;羥氯喹0.2-0.4克,每日分1-2次服。部分病人每周服5天即可。待癥狀控制后,可改為隔天服藥,或每周服2天維持。一般在服藥后1-2月達到療效高峰。由于抗瘧藥物排泄慢,組織親和性強,尤其在眼,引起角膜沉積和視網膜病變,如及時停藥可以逆轉。一般應服藥后每隔6個月作一次眼科檢查。 (3)腎上腺皮質檄素 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主要藥物,具有強力的抗炎、抗增生及免疫抑制作用。適用于急劇發病的多系統受損的狼瘡、其他方法不能控制的非感染性狼瘡高熱、明顯血細胞減少、腎炎、中樞神經系統病變、間質性肺炎及重度肝炎。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用量、給藥途徑及療程,需根據病人的病情輕重、全身狀況、合并用藥及對治療的反應而定。一般為潑尼松(強的松)每日每千克體重0.5-2毫克。當急性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在臨床上和血沉、蛋白尿、溶血等實驗室指標得到良好控制后,即可考慮減量。經6-12個月的治療后,大多數病人可減至每日少于15毫克,然后以最小量每日5-7.5毫克維持,必要時可與氯喹或羥氯喹合用。關于激素的給藥時間,一般在急性期或活動期以總量分3-4次,每6-8小時給藥1次為好,病情穩定時,可集中在每晨1次服用。對于急性重癥病人,可用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靜脈沖擊療法:一般每日靜滴1克,在3小時內滴人,連續2-3天或隔日一次,連續2-3次為一療程。沖擊治療可有短期加強激素作用的效果。沖擊給藥時仍應口服一般劑量或原用劑量,停止沖擊后繼續原服用量。本療法主要并發癥為感染,因此有感染和營養極差者不宜采用此法。此外,滴注過快可導致反應性關節病,甚至引起心律紊亂而死亡。 (4)免疫抑制劑 用于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免疫抑制劑有:環磷酰胺、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又稱CBl348)、甲氨喋呤、長春新堿和環孢素(環孢菌素人)等。常用于重癥和難治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如狼瘡性腎炎和中樞性狼瘡。狼瘡性關節炎幾乎不需要這類藥物治療,除非極少數有破壞性關節炎者,則可選用甲氨喋呤。 此外,尚有一些與免疫學有關的治療方法,如血漿置換和免疫吸附療法、大劑量免疫球蛋白靜脈沖擊治療、白細胞置換療法等,尚處于研究階段。 中醫中藥已廣泛地應用于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按辨證論治進行。單味藥物目前以雷公藤多用。雷公藤多苷片每次 10毫克,一日3次,對輕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關節痛、肌炎、蛋白尿都有一定療效,但停藥后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