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病機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病機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屬中醫/血證/、/紫癜/范疇,其發病主要與火、虛、瘀有關,現以通俗語言加以論述,以利理解。
首先談/火/。火為陽邪,其性開發,易傷津動血。中醫理論是講陰陽的,即認為人體存在陰陽兩個方面,只有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機體才會正常。若失去其動態平衡則易發他病。陰陽的表現形式可簡單看作為水與火,水為陰,火為陽,火盛時易傷水,水少則火失其制約,其熱更盛,遂動血而見出血,諸如皮下紫癜、出血點、鼻出血、牙齦出血及內臟出血等。既然為火盛,在治療時需要瀉火,使火不盛則水得以恢復,牽制于火,從而達到動態平衡。火不盛了,水又充足了,則對血的不利影響就沒有了,相應的出血現象也就好轉,直至消失。此時再查驗血常規則會發現血小板的數值上升了。此即為以/火/為主的實火證候,另外還有一種則是因為水少而出現的虛火證候(陰虛火旺),其表現為出血、口干、飲多喜涼,手足心熱,盜汗,虛煩不眠等癥。那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水少能出現出血呢?因為中醫理論中水火是相互制約的,水少(即陰虛)則對失去對火的制約,火即旺盛,蒸迫血液,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出血。此時治療關鍵是補水,即中醫常講的滋陰。水充足了,火也就相應受到抑制,其迫血妄行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出血自止,血小板回升。上面講的兩個方面都與/火/有關,但一個為實火,一個為虛火,病機與治法迥異,臨床尤需分辨清楚方能利于治療。
然后再說一下/虛/的方面。此/虛/當然亦包括前面所講的虛火,置于前面講述是為了便于水與火的對比。這里重點說一下氣虛所致血小板減少的病機。氣,有溫煦、推動、固攝、防御、轉化的作用,血小板減少與固攝作用較為密切。因為氣的固攝作用可以使血在脈道中正常循行,不致溢于脈外。中醫講/氣為血之帥/,主要是指氣對血有推動和統攝的作用,/人身之生,總以氣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一旦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虛,則其對血的推動和固攝作用就會減弱,氣不攝血,則會出現血不循常道,血溢脈外的現象,最終致出血,同時血小板也會降低,故在治療時必須運用補氣攝血之法,給予補氣固攝、引血歸經的藥物。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應用補氣藥治療后氣漸充盛,氣盛則固攝之力增強,使血歸循經,則出血自止,血小板也相應就回升了。另外,氣的溫煦作用、推動作用、防御作用和轉化作用也均與本證有關,在補氣的同時即一并兼顧。
最后再說一下/瘀/。因/瘀/而患的血小板減少證型較少,多見于患病多年,反復不愈,血小板極低的患者,病機一般比較復雜。/瘀/為何會導致血小板的降低呢?中醫認為/離經之血即為瘀/,也就是說出血的病機即為/瘀/,因各種因素致血離開原來循行的脈道,逸于脈外,就會停于局部產生瘀血,瘀血阻于體內又會影響血液之正常化生,血液化生不及,久之便會產生血虛,血虛則血小板自然就會降低,如不及時治療又會導致新的出血。由此可知在本型中/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結果。中醫講/瘀血存內,新血不生/,即如此,在治療時則應以/化瘀祛瘀/為主,使瘀血祛新血生,但如何控制祛瘀的程度為此型證治的關鍵和難點。總之,此型的治療比較麻煩,多屬難治,臨床需仔細辨證,反復推敲,準確用藥,方能見效。
縱觀以上火、痰、瘀三方面,可單獨出現,亦可合并出現,因于這種復雜性,若要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就要求患者就醫時仔細匯報病情,以利醫者分析病機,準確辨證;也要求醫者耐心仔細獲取患者癥狀體征,了解病程經過,見微知著,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準確用藥,以求得最好的療效。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病機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屬中醫/血證/、/紫癜/范疇,其發病主要與火、虛、瘀有關,現以通俗語言加以論述,以利理解。
首先談/火/。火為陽邪,其性開發,易傷津動血。中醫理論是講陰陽的,即認為人體存在陰陽兩個方面,只有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機體才會正常。若失去其動態平衡則易發他病。陰陽的表現形式可簡單看作為水與火,水為陰,火為陽,火盛時易傷水,水少則火失其制約,其熱更盛,遂動血而見出血,諸如皮下紫癜、出血點、鼻出血、牙齦出血及內臟出血等。既然為火盛,在治療時需要瀉火,使火不盛則水得以恢復,牽制于火,從而達到動態平衡。火不盛了,水又充足了,則對血的不利影響就沒有了,相應的出血現象也就好轉,直至消失。此時再查驗血常規則會發現血小板的數值上升了。此即為以/火/為主的實火證候,另外還有一種則是因為水少而出現的虛火證候(陰虛火旺),其表現為出血、口干、飲多喜涼,手足心熱,盜汗,虛煩不眠等癥。那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水少能出現出血呢?因為中醫理論中水火是相互制約的,水少(即陰虛)則對失去對火的制約,火即旺盛,蒸迫血液,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出血。此時治療關鍵是補水,即中醫常講的滋陰。水充足了,火也就相應受到抑制,其迫血妄行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出血自止,血小板回升。上面講的兩個方面都與/火/有關,但一個為實火,一個為虛火,病機與治法迥異,臨床尤需分辨清楚方能利于治療。
然后再說一下/虛/的方面。此/虛/當然亦包括前面所講的虛火,置于前面講述是為了便于水與火的對比。這里重點說一下氣虛所致血小板減少的病機。氣,有溫煦、推動、固攝、防御、轉化的作用,血小板減少與固攝作用較為密切。因為氣的固攝作用可以使血在脈道中正常循行,不致溢于脈外。中醫講/氣為血之帥/,主要是指氣對血有推動和統攝的作用,/人身之生,總以氣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一旦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虛,則其對血的推動和固攝作用就會減弱,氣不攝血,則會出現血不循常道,血溢脈外的現象,最終致出血,同時血小板也會降低,故在治療時必須運用補氣攝血之法,給予補氣固攝、引血歸經的藥物。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應用補氣藥治療后氣漸充盛,氣盛則固攝之力增強,使血歸循經,則出血自止,血小板也相應就回升了。另外,氣的溫煦作用、推動作用、防御作用和轉化作用也均與本證有關,在補氣的同時即一并兼顧。
最后再說一下/瘀/。因/瘀/而患的血小板減少證型較少,多見于患病多年,反復不愈,血小板極低的患者,病機一般比較復雜。/瘀/為何會導致血小板的降低呢?中醫認為/離經之血即為瘀/,也就是說出血的病機即為/瘀/,因各種因素致血離開原來循行的脈道,逸于脈外,就會停于局部產生瘀血,瘀血阻于體內又會影響血液之正常化生,血液化生不及,久之便會產生血虛,血虛則血小板自然就會降低,如不及時治療又會導致新的出血。由此可知在本型中/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結果。中醫講/瘀血存內,新血不生/,即如此,在治療時則應以/化瘀祛瘀/為主,使瘀血祛新血生,但如何控制祛瘀的程度為此型證治的關鍵和難點。總之,此型的治療比較麻煩,多屬難治,臨床需仔細辨證,反復推敲,準確用藥,方能見效。
縱觀以上火、痰、瘀三方面,可單獨出現,亦可合并出現,因于這種復雜性,若要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就要求患者就醫時仔細匯報病情,以利醫者分析病機,準確辨證;也要求醫者耐心仔細獲取患者癥狀體征,了解病程經過,見微知著,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準確用藥,以求得最好的療效。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病機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屬中醫/血證/、/紫癜/范疇,其發病主要與火、虛、瘀有關,現以通俗語言加以論述,以利理解。
首先談/火/。火為陽邪,其性開發,易傷津動血。中醫理論是講陰陽的,即認為人體存在陰陽兩個方面,只有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機體才會正常。若失去其動態平衡則易發他病。陰陽的表現形式可簡單看作為水與火,水為陰,火為陽,火盛時易傷水,水少則火失其制約,其熱更盛,遂動血而見出血,諸如皮下紫癜、出血點、鼻出血、牙齦出血及內臟出血等。既然為火盛,在治療時需要瀉火,使火不盛則水得以恢復,牽制于火,從而達到動態平衡。火不盛了,水又充足了,則對血的不利影響就沒有了,相應的出血現象也就好轉,直至消失。此時再查驗血常規則會發現血小板的數值上升了。此即為以/火/為主的實火證候,另外還有一種則是因為水少而出現的虛火證候(陰虛火旺),其表現為出血、口干、飲多喜涼,手足心熱,盜汗,虛煩不眠等癥。那肯定有人要問:為什么水少能出現出血呢?因為中醫理論中水火是相互制約的,水少(即陰虛)則對失去對火的制約,火即旺盛,蒸迫血液,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出血。此時治療關鍵是補水,即中醫常講的滋陰。水充足了,火也就相應受到抑制,其迫血妄行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出血自止,血小板回升。上面講的兩個方面都與/火/有關,但一個為實火,一個為虛火,病機與治法迥異,臨床尤需分辨清楚方能利于治療。
然后再說一下/虛/的方面。此/虛/當然亦包括前面所講的虛火,置于前面講述是為了便于水與火的對比。這里重點說一下氣虛所致血小板減少的病機。氣,有溫煦、推動、固攝、防御、轉化的作用,血小板減少與固攝作用較為密切。因為氣的固攝作用可以使血在脈道中正常循行,不致溢于脈外。中醫講/氣為血之帥/,主要是指氣對血有推動和統攝的作用,/人身之生,總以氣統血/(《血證論·臟腑病機論》),一旦因各種原因導致氣虛,則其對血的推動和固攝作用就會減弱,氣不攝血,則會出現血不循常道,血溢脈外的現象,最終致出血,同時血小板也會降低,故在治療時必須運用補氣攝血之法,給予補氣固攝、引血歸經的藥物。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應用補氣藥治療后氣漸充盛,氣盛則固攝之力增強,使血歸循經,則出血自止,血小板也相應就回升了。另外,氣的溫煦作用、推動作用、防御作用和轉化作用也均與本證有關,在補氣的同時即一并兼顧。
最后再說一下/瘀/。因/瘀/而患的血小板減少證型較少,多見于患病多年,反復不愈,血小板極低的患者,病機一般比較復雜。/瘀/為何會導致血小板的降低呢?中醫認為/離經之血即為瘀/,也就是說出血的病機即為/瘀/,因各種因素致血離開原來循行的脈道,逸于脈外,就會停于局部產生瘀血,瘀血阻于體內又會影響血液之正常化生,血液化生不及,久之便會產生血虛,血虛則血小板自然就會降低,如不及時治療又會導致新的出血。由此可知在本型中/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結果。中醫講/瘀血存內,新血不生/,即如此,在治療時則應以/化瘀祛瘀/為主,使瘀血祛新血生,但如何控制祛瘀的程度為此型證治的關鍵和難點。總之,此型的治療比較麻煩,多屬難治,臨床需仔細辨證,反復推敲,準確用藥,方能見效。
縱觀以上火、痰、瘀三方面,可單獨出現,亦可合并出現,因于這種復雜性,若要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就要求患者就醫時仔細匯報病情,以利醫者分析病機,準確辨證;也要求醫者耐心仔細獲取患者癥狀體征,了解病程經過,見微知著,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準確用藥,以求得最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