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肝病出血的看法
中醫對肝病出血的看法
有些肝病患者常有齒齦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甚至,吐血、便血、子宮出現血等現象。有人調查,約有15%的肝病患者有出血現象。一般來說,出血量少并不嚴重,病人可在刷牙時發現牙齦出血,或者在吃水果、吃饅頭時看見血跡;肝炎病程長,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肝炎時,出血現象多見,有時較重,甚至發生嘔血、便血、全身皮膚出現大片血斑等。出血現象嚴重的肝炎病人,其病情也較嚴重。
中醫認為,血來源于水谷精微,人心化赤而成,主于心、統于脾、藏于肝。血在氣的統帥下/循經而行/,外養四肢百骸、內注五臟六腑,周流不息。既不會溢出脈道,也不會停蓄瘀塞,即所謂氣血調和。
急性肝炎造成出血現象較少,而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階段較多見,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血熱妄行:濕熱、火毒或肝郁化火,均可使火熱之邪深入血分,活氣灼血,氣狂奔而血沸騰,急速壅遏,溢經決絡,造成出血,即所謂血熱妄行。
(2)氣不攝血:氣為血之帥,氣足才能統攝血行,使之循其常道。若因氣虛無力攝血,則可導致血行遲緩而出血。
(3)脾不統血:脾虛中氣不足,清氣壅遏而不能升,濁氣橫逆而不得降,使其不能司統血之職,而致出血。
(4)陰虛血燥:陰虛營虧,津液不足,不能充養脈道,陰虛生內熱,陰血暗耗而血燥,虛火妄動而出血。
(5)瘀血出血:肝郁氣滯,氣滯則血凝,或寒盛血凝,都可形成瘀血,瘀血阻塞脈道,使血溢離經而出血。
(6)其他如金刃刀創外傷等,血溢出脈道,也導致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