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與慢性腸炎的區(qū)別
下面為您介紹結腸癌與慢性腸炎的區(qū)別的文章:
結腸癌與慢性腸炎的區(qū)別
結腸癌在腸壁形成腫塊,造成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糞便的積存長期刺激腸壁引起糞性腸炎而腹瀉;腫瘤潰破侵犯血管造成便血。這些癥狀很容易被誤診為慢性腸炎。引起慢性腸炎的疾病不少,如慢性痢疾、腸結核、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等。這些疾病的共同特點是腸粘膜有廣泛的炎癥,所以排便次數增多,一般每次能排出些糞便,糞便中可能混有血和粘液。
慢性腸炎病人排便前一般先有腸蠕動增加,所以病人感到腹痛或腹部不適,排便后能緩解,便意也解除,直到下次發(fā)作,兩次發(fā)作一般間隔一至數小時,慢性腸炎一般無明顯的梗阻現象;和慢性腸炎相比,結腸癌病人雖然排便次數也增多,但排出的常常不是糞便,而只是血和粘液。即使有糞便排出,血、粘液與糞便不相混合,而是粘附在糞便表面。除非晚期合并腸梗阻,大腸癌病人排便前一般沒有腹痛,排便后便意也不會明顯減輕,常常有排便不盡的感覺。
感謝您的閱讀,您可以將本文結腸癌與慢性腸炎的區(qū)別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