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類癌?
什么叫類癌?
類癌是一種罕見的、生長緩慢的上皮細胞腫瘤,它的組織結構象癌,具有惡變傾向,但較少發生轉移,所以稱類癌,類癌可發生于食管到直腸消化管中的任何部位,但以闌尾、直腸和回腸最多見,此外,約10%見于支氣管、胸腺、甲狀腺、卵巢、宮頸和睪丸。類癌起源于消化道APUD系統中的腸鉻細胞,這種細胞能產生生物活性的胺類,故類癌又稱腸胺瘤。惡性類癌可轉移至肝臟,是血液中血清素(5-羥色胺)等物質增多,臨床表現有皮膚潮紅、腹痛、腹瀉、支氣管痙攣和心瓣膜病變等征象,這一組表現稱為類癌綜合征。
1、皮膚癥狀:為最早出現的癥狀。皮膚出現陣發性潮紅,為時短暫,一次發作一般僅5~10分鐘,起始在面、頸、胸部,之后擴展至其他部位,呈深紅、青紫、蒼白的特征性三色變化。有時一天可發作數次。隨著病情發展,潮紅歷時延長,以至變為持續性。支氣管類癌患者臉多紫色,持續時間較長,可伴結膜充血、流淚、眶周水腫、心動過速和血壓下降。胃類癌患者往往呈組胺性紅潮,皮膚呈片狀分布的鮮紅色,常因進食乳酪、咸肉、火腿、飲酒及情緒激動而發作,此外,皮膚可呈毛細血管擴張及糙皮病樣改變。
2、胃腸道癥狀:85%的患者,在皮膚潮紅的同時有腹痛、腹瀉、腸鳴音亢進等表現,腹瀉可從每日一次稀便到每日20~30次水樣便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