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肌病
類固醇肌病
1932年Chushing首先觀察到皮質類固醇激素可導致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并提出類固醇肌病(steroid myopathy)的概念。本病也稱為皮質類固醇性多發性肌病(corticosteroid polymyopathy)。由于臨床上類固醇激素被廣泛使用,類固醇肌病并不少見。類固醇肌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慢性類固醇肌病較急性常見,起病隱匿,主要表現為盆帶肌無力,并逐漸進展,波及肩胛帶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觀的肌無力癥狀往往較客觀的肌力檢查重。肌痛常見,類固醇減量后,肌痛消失,表明肌痛是類固醇肌病的癥狀之一。
急性類固醇肌病多見于接受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持續性哮喘或阻塞性肺病的重癥患者,起病急驟,可迅速累及四肢肌群和呼吸肌,表現為嚴重的全身性肌力減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呼吸困難。
皮質類固醇性多發性肌病(corticosteroid polymyopathy)是廣泛應用皮質類固醇引起的一類肌肉病變,類似于Cushing綜合征并發肌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