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發自發性腹膜炎的發生機理
肝硬化病人較其他內科疾病容易并發腹膜炎,其發病機理可能與下列幾點有關。 (1)病菌進入腹腔的機會增加:本病的原發感染病灶主要在腸道、膽道、泌尿道,致病菌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多。Martini等曾研究發現肝硬化病人的小腸上部、空腸、回腸皆有大腸桿菌類細菌繁殖,而正常人除回腸有少量細菌外,小腸其他部位均無細菌生長。晚期肝硬變病人由于門脈高壓,導致內臟靜脈充血和淋巴管擴張,不僅產生腹水,而且可引起腸粘膜充血、水腫或糜爛,使腸粘膜屏障防御功能降低。尤其在腸道感染時,細菌易從腸道通過淋巴系統或腸壁侵入腹腔。 肝硬化時門脈壓力增高,腸道、門靜脈內細菌與帶菌的淋巴液可從淤血的肝竇壁溢出,經肝門淋巴叢漏入腹腔,或經門靜脈與肝靜脈吻合支或經門-體循環短路直接進入體循環,以致引起菌血癥及腹腔感染。 (2)機體防御功能削弱:肝硬化病人一方面因肝臟本身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遭到破壞,肝臟清除血液中細菌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肝硬化病人常有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而導致補體不足、免疫球蛋白濃度降低以及白細胞趨化功能減弱等,為細菌侵入創造了條件。肝硬化時腸道細菌大量繁殖,細菌抗體上升,使機體產生異常免疫反應,機體抗感染能力進一步下降。 肝硬化腹水時,由于大量液體稀釋,腹水中的免疫球蛋白、補體降低及白細胞趨化功能減弱,使白細胞對致病菌的直接殺傷功能削弱。而且腹水中含有豐富的蛋白、糖與電解質,為一理想細菌培養基,使細菌易于在腹水中生長繁殖。 凡能使機體免疫力降低的各種因素如腹瀉、上消化道出血、長期使用激素、應用免疫抑制劑、外科手術、不適當應用抗生素和增加腸內壓力的各種操作,如內鏡檢查、肛門指診、灌腸等,以及靜脈內插管、腹腔穿刺、氣囊填塞和導尿等處置,均有可能誘發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