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重癥肌無力的中醫論治
對重癥肌無力的中醫論治 1、肺熱傷津:肺熱葉焦、津液耗傷、血液衰少、四肢五體失養而成為痿癥。病狀主要表現為四肢痿弱無力,肌肉萎縮,肢體變形,皮膚枯燥或伴有發熱,嗆咳無痰,小便短赤、熱痛,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療原則:清肺潤燥,益氣養陰。 2、濕熱浸淫:濕熱之邪損傷脾胃,運化不能,濕從內生,浸入筋脈,影響氣血運行不暢,致筋脈肌肉營養不良而成為痿。病狀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手足痿軟無力,手足下垂,不堪任用。肢體麻木。小便赤熱澀痛,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療原則:清熱燥濕,滋腎健骨。 3、脾胃虛弱: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統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虛損,運化無能、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養而成為痿癥。臨床表現為肢體軟弱無力,肌肉枯萎瘦削,伴有神疲倦怠,食少便溏,面色虛浮無華,舌苔薄白,脈細。 治療原則:健脾生血,益氣生肌 4、肝腎虧虛: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筋骨經脈失去濡養而成痿。癥表現為下肢痿弱無力,不能久立,腰脊酸軟。一側或雙側感覺障礙或痛覺消失。并有頭昏目眩、耳鳴、遺精、遺尿或月經不調。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療原則:益肝養血、滋陰補腎 5、血虛血瘀:血虛則四肢失養、血瘀則阻滯脈絡而成痿。病狀表現為四肢軟弱無力,手足麻木不仁,面色無華或唇紫,舌下瘀斑、四肢青筋暴露,脈澀滯無力。 治療原則:益肝養血、通絡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