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誘發的免疫溶血性貧血的分類與治療
藥物誘發的免疫溶血性貧血的分類與治療
根據免疫機制,藥物誘發的免疫溶血性貧血可分為半抗原、免疫復合物、自體免疫三個類型,并采取相應的治療。
(1)半抗原型(青霉素型)
當青霉素在血液中的濃度很高時,能作為半抗原與正常紅細胞膜上的蛋白質牢固地結合,所產生的抗體是IgG的溫抗體,對青霉素具有特異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氨芐或羧芐青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即新青霉素Ⅰ)。體外試驗顯示,這種抗體只破壞有青霉素結合的紅細胞而不破壞無青霉素結合的正常紅細胞。發生這種貧血,每日所用青霉素劑量一般至少在1000萬~2000萬u以上,用藥時間至少一周以上。貧血大多是輕度至中度的,極少發生血管內溶血和血紅蛋白尿。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球形細胞少見,血清間接膽紅素可增多。青霉素治療停止后,溶血很快減輕,數周之后,血象完全恢復正常。但如診斷不明,繼續應用大劑量青霉素,則貧血可以很嚴重,甚至威脅生命。在溶血發作時,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強陽性,間接試驗陰性。少數病人只有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而無貧血。
皮質類固醇治療不能使貧血減輕。大多數病人不需要輸血。最重要的治療是停止繼續使用青霉素。
頭孢菌素偶爾亦可引起與青霉素相似的免疫溶血性貧血,因其能與紅細胞膜牢固地結合成半抗原而產生抗體,但所需藥物劑量較小。該藥及其他頭孢菌素可以不發生溶血而只使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產生陽性。
(2)免疫復合物型(奎尼丁型)
許多藥物如奎尼丁、奎寧、非那西丁、異煙肼、利福平、氨基比林、對氨基水楊酸、磺胺類藥、保泰松、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苯英妥鈉、氯丙嗪以及含氯化氫碳類殺蟲劑等能刺激IgM抗體的產生,并與之牢固地結合成復合物。這種復合物被吸附在紅細胞膜上,并激活補體,因而發生溶血。這種復合物與紅細胞的結合是不牢固的,當它與紅細胞解離后,能再與其他紅細胞結合,并激活補體。因此,少量的抗體即能引起大量紅細胞發生血管內溶血和血紅蛋白尿。此類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貧血往往突然發生,即使所用藥物的劑量不大,但亦可引起嚴重的急性血管內溶血和血紅蛋白尿。貧血發展很快,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和播散性血管內凝血。血紅蛋白下降顯著,貧血很嚴重。球形細胞出現,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血漿和尿中出現游離的血紅蛋白。血小板及/或白細胞計數亦常降低。
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是因紅細胞表面的補體所產生,但用抗/γ/的試劑作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結果則為陰性。抗人球蛋白間接試驗陰性,除非事先將紅細胞與有關的藥物溫育后。在少數情況下,如有關的藥物是對氨基水楊酸,由此產生的抗體只引起紅細胞凝集。
治療本病的首要措施是立刻停用有關藥物。貧血嚴重者應予輸血。如有血紅蛋白尿,要給以充分的液體及堿性藥物,保證有足夠的堿性尿排出,以預防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注意鉀、鈉的平衡。
(3)自體免疫型(α甲基多巴型)
在服用降壓藥α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后,約有10%~36%(平均15%)患者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可發生陽性,但發生溶血者僅有0%~5 %(平均0.8%)。這種由藥物引起的抗體與特發性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的溫抗體IgG不能區別。這種抗體雖由藥物刺激而產生,但跟藥物本身沒有反應,而跟自己的或其他同血型的紅細胞則發生反應;有些病例對Rh抗原發生反應。因此,這種免疫反應是自體免疫反應。
因為紅細胞膜上有IgG抗體,所以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陽性。而在血清中也存在著游離的抗體,因而抗人球蛋白間接試驗亦陽性。
α甲基多巴引起的貧血起病緩慢,自服藥開始3~4 月至1年左右才開始出現。一般較輕,有自限傾向。停藥后,溶血大多在1~2周內即明顯減輕,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可持續陽性3~6月,最長可達2年。
本病治療首先應停用有關藥物。停藥后如血象恢復較慢,可給以皮質類固醇治療。一般病人不用輸血,但貧血特別嚴重時,則需考慮輸血。
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少數可能發生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陽性,但不一定發生溶血性貧血。抗風濕藥甲滅酸(mefenamicacid)在少數病人中亦可發生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陽性,同時亦有溶血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