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癥及粒細胞缺乏癥
白細胞減少癥及粒細胞缺乏癥 白細胞減少癥(Leucopenia)是指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于4×10^9/L。由于白細胞的成分主要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白細胞減少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當中性粒細胞計數低于1.8×10^9~2.0×10^9/L時,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于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癥(Agranulocysis)。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男女患病無明顯差異。人群發病率約為5%左右,近年有增加趨勢。白細胞減少癥本身是一組癥狀群,表現為虛弱無力、發熱,咽痛等,致病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者原因不明,繼發者可由物理、化學因素、急性感染、血液病、結締組織病、過敏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及伴有脾腫大的疾病所引起。粒細胞減少癥的進程多為慢性,而粒細胞缺乏癥則多為急性。粒細胞缺乏癥為粒細胞減少癥或白細胞減少癥發展到嚴重階段的表現,它們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基本相同,故一并論述。 中醫古籍雖無白細胞減少癥及粒細胞缺乏癥的記載,但根據其臨床表現,現代中醫認為兩者均為"虛勞"、"虛損"或"溫病"范疇。其發病原因有因先天不足而致者,亦有因起居、飲食失調所致者。正如《金匾要略·血痹虛勞篇》中所述:"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豐產漏下","亡血失精","風氣百病","腸鳴、馬刀俠癭'等均可導致五勞虛極之疾。而粒細胞缺乏癥表現為高熱寒戰等時又與'溫病"的某些表現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