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治療冠心病的看法
中醫對治療冠心病的看法
冠心病是多種原因引起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屬中醫/胸痹/、真心痛/等范疇。其發生多由于年老體衰、臟腑功能虛損、陰陽氣血失調,加之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寒涼刺激、勞逸失度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胸陽不振,氣滯血瘀,痰濁內生,心脈痹阻而致病。其中,臟腑經絡氣血功能失調,人體陰平陽秘平衡被破壞,是發病的內因和基礎,而外因常為誘因,是發病的條件。
胸痹指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胸痛,甚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素問》云:/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其病因病機責之于/本虛標實/,本虛者,因年邁體衰,秉賦不足,情志所傷,勞逸失調引起心之陰陽氣血不足。雖病位在心,但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其發生與肝有密切關系。因為心與肝不僅在經絡上相互銜接,在五臟間也相互關聯:肝主疏泄,肝疏泄有序,則心平氣和;反之則氣郁血滯,心絡痹阻引發胸痹。肝藏血與心主血脈功能相輔相成;肝藏血功能失常,心血亦損,血脈瘀阻引發胸痹。從五行關系傳變看,肝病及心,即母病及子;心病及肝,即子病及母。可初步認為,/肝為起病之源,心為傳病之所/。標實者,情志刺激,肝氣不舒;膏粱厚味,釀生痰濁,痰濁亦可阻于脈中,妨礙血液運行,并可郁阻氣機,使瘀血、氣滯進一步惡化,而氣滯可影響血液運行和津液輸布,進一步加重痰濁、瘀血;氣滯,血瘀、痰阻、寒凝阻塞心脈而致胸痹心痛,其中情志失調居首,根據臨床常見心肝氣郁、易傷七情這一病理特點,從心肝論治冠心病,認為肝郁血瘀,痹阻心脈是關鍵病機所在。故治療以理氣活血立法,宣痹通陽,每獲良效,現舉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