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
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
一、菊花30g,白術15 g,防風10 g,甘草10 g,白芷8 g,米殼15g。便血重時加防風炭、云南白藥適量,潰瘍較廣泛者加雷公藤6 g。上藥水煎后用雙層紗布過濾去渣,再回鍋濃縮至60~80ml,以藥液保留灌腸,每晚1次,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二、黃芪、白術、丹參、白芍各20g,黃連、黃芩、側柏葉、防風各15g,金銀花、連翹、白及、生地各10g,每劑藥煎3次,每次煎藥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飯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藥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腸。
三、苦參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濃縮至100~250ml,另將珍珠層粉6g溶于藥液中,保留灌腸。若腹痛明顯可加沒藥、莪術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數增多,結腸水腫明顯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止瀉,清熱排膿。
四、生蒲黃10g,仙鶴草、敗醬草、乳香各15g,沒藥6g,煅龍骨10g(先煎),生牡蠣10g(先煎),赤石脂10g(先煎)。將上藥煎成200ml藥液,每晚睡前灌腸,15天為1個療程。
五、以壁虎研末合白及,煎成粘性湯液保留灌腸,每3天1次,5次為1個療程。另將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裝入膠囊,每次2~3粒,于灌腸間歇期服用,1個療程結束后再服膠囊2周,治療期間可停用其他西藥。
中藥灌腸宜每晚睡前進行,灌腸前排空大便,藥液溫度以36℃~39℃為宜。能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同時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以達到止瀉消炎,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腸道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的目的。
閱讀雖說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所以我們為了命運,要堅持多看,看完整的文章,康網小康希望您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希望您能對本文做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