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放射性骨壞死的病因
骨壞死
所謂
就是某些致病因素使骨結構破壞,骨組織營養中斷、骨細胞死亡,骨小梁破壞,即發生骨壞死。壞死是在無菌條件下發生的,故稱無菌性壞死。發生股骨頭部位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簡稱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
骨壞死可發生在人體的很多部位,而
發病最常見,這與股骨頭特殊的生理功能和結構密切相關,髖關節是人體六大關節中最大的球形關節,它偏心承載、受力復雜、活動范圍廣,應力集中,故股骨頭易發生壞死。
放射性骨壞死
的真正病因還沒有最后的定論,比較公認的原因是射線對血管產生損害導致骨營養障礙所引起。與其他軟組織相比,骨組織對射線的耐受性相對較強,在通常情況下,即使是大劑量的照射也不至于發生骨壞死。而放射性骨髓炎的發生多半是口腔中原本就存在一定的誘因,如有感染的病灶牙、口腔粘膜的破損區以及施行了拔牙術等,在接受放療以后繼發感染而發生放射性骨髓炎。放射性骨壞死的出現與機體耐受射線的個體差異、射線的種類、劑量和間隔時間以及局部防護措施的好壞有一定關系。
放射性骨壞死的發生機理
關于
和病理變化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骨組織經 大劑量照射后,成骨細胞立刻或延遲死亡,細胞的再生和分化 受到影響,繼發異常修復甚至出現放射源性腫瘤。也有作者 提出放射性骨壞死是放射、感染和外傷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X線照射使骨組織出現低血管、低細胞和低氧狀態,對損傷因素的抵御能力下降。有作者甚至提出放射性骨壞死是骨萎縮而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骨壞死。
放射性骨壞死
發生的時間因骨而異,下頜骨通常在照射 后1年內出現,其他骨的間隔時間較長(2.4~17.6年,平均5年 ),呈漸進性發展。臨床表現可不明顯,部分病人有局部疼痛 、病理性骨折等。發生部位因放療部位不同而不同,下頜骨和 肋骨較常見,骨盆組成骨的放射性骨壞死常繼發于盆腔和骶 骨腫瘤的放療,國內報道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