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及癥狀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因及癥狀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指紅骨髓總容量減少,造血功能衰竭的綜合癥。病因可能與化學因素,如抗腫瘤藥物、氯霉素、苯及其衍生物等;物理因素,如X線、放射性核元素等;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及遺傳因素有關。其發病機理為造血干細胞減少或缺陷等。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型,急性再障癥狀較重,早期可有感染和出血;高熱、畏寒、出汗、皮膚感染、肺部感染也較多見,重者可因敗血癥而死亡;皮膚可出現瘀點瘀斑、鼻衄、齒齦出血、消化道出血、婦女月經過多等出血癥狀;病館進展較迅速,病程較短,患者大多于起病后數月至1年內死亡。慢性再障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緩慢,病程一般在4年以上,甚至長達10余年;全血細胞減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相應癥狀;對一般常用抗貧血藥物治療無效。本病應早期治療,盡可能去除病因,預防感染,注意營養,進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保持口腔清潔,注意預防感冒。貧血明顯的病人應臥床休息,必要時可輸血治療。其他療法尚有脾切除術和造血干細胞移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