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兒胃潰瘍
本文關鍵詞認識,小兒,胃潰瘍,是欄目疾病知識為您推薦的文章,文章地址是:http://www.tdsyxx.com/yixue/jibing/41401.htm,希望您看完后能將地址分享給需要的人.
胃潰瘍主要是指胃腸道的某些部位的黏膜及其深層組織被胃液消化而造成的黏膜病變,醫學界稱為消化性潰瘍病。以往認為此病在小兒中少見,近年來由于兒科醫生的重視和診斷技術的進步,小兒胃潰瘍的確診斷率在上升,甚至新生兒出生24~48小時即可發病。嬰幼兒發生率偏低,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受生活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胃潰瘍發生率逐漸升高,學齡兒童多見。
小兒胃潰瘍分為兩類:一類是應激性潰瘍,主要在嬰幼兒中容易發生,三歲小兒的胃潰瘍主要是應激性潰瘍。另一類為原發性潰瘍,大多為慢性,以十二指腸潰瘍為多見,好發于學齡兒童。
原因諸多,HP感染不容忽視
小兒胃潰瘍的發生與胃酸分泌過多和局部防御機制降低有較大關系,常見原因主要有在以下方面。
1. “菌從口入” 三歲以后,幽門螺桿菌(HP)感染率開始增高,7歲時陽性率接近成人。幽門螺桿菌可經口而入,定位在胃黏膜,使之分泌多種酶而增加胃酸分泌,破壞胃黏膜屏障,促進胃潰瘍發生。
2. “食物傷胃 飲食中過多的脂肪食物可刺激膽囊收縮素分泌,抑制胃排空和膽汁反流,造成胃酸分泌過多和胃黏膜的直接損害。粗糙的、辛辣的、過冷過熱的食物,濃茶、咖啡、含氣體的飲料,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也可直接損傷胃黏膜。此外,飲食時情緒變化也將導致胃功能紊亂,削弱胃黏膜屏障的保護作用。
3. 精神心理因素 持續和過度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和憂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胃酸分泌失調,促發胃潰瘍。
4. 濫用藥物 消炎鎮痛藥(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抗生素(紅霉素)等藥不當,可直接損傷胃黏膜,導致胃潰瘍發生。
不同年齡,臨床表現各異
小兒胃潰瘍發生在不同的年齡,臨床表現不一樣。嬰幼兒(2個月~3歲)主要表現為突然嘔血、黑便、穿孔性腹膜炎,以應激性潰瘍多;也可表現為厭食、反復嘔吐、體重增長緩慢、貧血等慢性潰瘍癥狀。學齡前期兒童(3~6歲)主要癥狀為臍周不規則疼痛,進食后腹痛加重,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學齡期兒童癥狀漸與成人接近,反復發作性腹痛為主要表現,疼痛的發生往往與進食有一定關系。胃潰瘍常常發生在飯后半小時內,持續1~2小時胃排空后緩解,故患兒不愿進食,以減少疼痛發作。
十二指腸潰瘍多為空腹疼痛,餐后3~4小時發生,不少患兒夜間痛醒,由于進食可緩解疼痛,故有的患兒常喜歡增加進食以減少發作。有些患兒還可出現噯氣、泛酸、便秘等,也有突發嘔血、黑糞、昏厥甚至休克等表現。
此外,對有以下表現的患兒,家長應提高警惕,帶孩子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①反復發作性腹痛,驅蟲后仍然腹痛;②反復出現進食后嘔吐,長期食欲不振,有不良飲食習慣;③不明原因貧血,大便隱血陽性;④突然出現頭暈、嘔血、黑便甚至休克;⑤有胃腸道癥狀且
康網提示您: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豐富別人偷不走,搶不掉的知識。如果您覺得本文認識小兒胃潰瘍對您或周圍的人有幫助,請將本文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