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綜述
膽囊息肉綜述
經常有患者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怎么我的膽囊息肉在這家醫院就診是這樣的看法,而到那家醫院又是另外一種意見?其一,膽囊息肉在10多年前的外科學教科書上還沒有描述,很多醫師確實對膽囊息肉沒有概念。其二,膽囊息肉病理類型多樣,發生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其三,膽囊息肉大多數是良性,因此,臨床重視程度不像對膽石癥或膽道腫瘤那樣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城市居民的膽囊息肉發病率在10%左右,幾乎和膽囊結石差不多。膽囊膽固醇性息肉是最多見的類型,其次是炎性息肉,此外還有膽囊腺瘤、纖維瘤、腺肌增生癥等。這些息肉中只有腺瘤和腺肌增生癥具有惡變傾向。病人大部分沒有特殊癥狀,少數可有右上腹部不適,或輕微疼痛。如果息肉位于膽囊頸部,在進食油膩飲食時息肉會堵塞膽囊管開口引起膽絞痛。有的病人膽囊內有一層膽固醇沉著,其結晶會影響到胰管的引流,造成一過性胰腺炎。
膽囊息肉的診斷只能依據B超,口服膽囊造影或CT檢查。B超比口服膽囊造影更有價值。息肉在B超上的典型表現是附著于膽囊壁內的高回聲軟組織影。有的息肉有蒂,聲影可以在膽囊內擺動。日本醫師在手術中比較膽汁脫落細胞檢查和鹽水沖洗后脫落細胞檢查,后者的診斷正確率明顯高于前者。膽囊鏡則可以直接確診。
國內外多將息肉大小視為外科手術的依據。直徑大于1.2cm的息肉幾乎都是腺瘤,且惡變機會多,應手術切除膽囊。對于有蒂息肉,日本學者認為直徑大于1.0cm應手術,無蒂息肉即使小于1.0cm也應手術切除膽囊。膽囊息肉良性者占85%左右,其中膽固醇性息肉占63%~93%,這類病例合并結石者不多,膽囊又多具有良性的功能。因此,我們認為對于良性息肉且膽囊功能好者,保留膽囊切除息肉無疑是科學合理的選擇。1992年在國內外首創經皮內鏡微波熱凝膽囊息肉切除術這一保留膽囊切除息肉的新方法。操作時在右肋下作一2~3cm切口,用三爪鉗將膽囊底拖出腹腔外,同軸導管法插入膽鏡到膽囊內觀察息肉大小、形態、分布。用自制錐形微波電極凝固息肉蒂部,切除息肉并作術中病檢,再用球形電極對其基底部黏膜進行熱凝。如有散在芝麻粒大小膽固醇沉著,可用鏡鞘或刷子清除沉著顆粒,隨沖洗液吸出。再次觀察膽囊腔,確認無息肉殘留并證實膽囊管通暢后縫合膽囊底戳孔。術后口服膽酸2~4月。定期影像學檢查以評價膽囊功能及有無息肉復發。已有40例病人術后隨訪2~8年,平均5年。結果所有病人術中順利,手術成功率100%。術后恢復良好,無任何并發癥。B超檢查未見膽囊息肉復發,膽囊功能檢查濃縮及收縮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