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對面癱如何分類?
現代醫學對面癱如何分類?
面癱病常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侵脈絡,使該側氣血痹阻,脈絡失于濡養,導致該側肌肉弛緩無力,受對側牽拉,而成歪斜。病因以邪風為主,次為風寒,風熱,或可見風邪與痰瘀相雜者。
現代醫學認為面癱的病因有以下幾種:
1、特發性面癱(常稱Bell麻痹):最多的一部分,約49.5%,Bell麻痹的因為疲勞及面部、耳后受涼,受風引起。
2、感染性面癱:約15.3%
a.感染性病變 多是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內休眠狀態的帶狀皰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腦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紅熱、瘧疾、多發性顱神經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b.Lyme病 是一種蜱媒傳染病。本病呈區域性,多見于夏季。居住于森林地帶和鄉村者更易發病。
c.耳源性疾病 如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顳骨化膿性炎癥。
3、腫瘤引起的面癱:約10.5%,腫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腫瘤均可以引起。腫瘤包括:聽神經瘤、腮腺瘤、原發性膽脂瘤及頸靜脈球腫瘤。
4、神經源性面癱:約13.5%,由于腦血管病,顱內、非創傷性神經源性引起。(如腦出血、腦梗塞、腦血栓等)
5、創傷性面癱 :約8.2%,顳骨骨折、面部外傷是面癱在創傷性原因中最常見的。
6、中毒引起的面癱:約1.3%,常見有酒精中毒,一氧化碳毒。
7、醫源性面癱:約1.7%,腮腺手術,乳突手術,牙科治療,扁桃體切出手術和增殖腮切手術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