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腦炎與氣象的關系
乙型腦炎與氣象的關系
乙腦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簡稱 ,俗稱大腦炎 ,是以蚊蟲為傳播媒介的乙腦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傳染病。此病多發生在夏秋季 ,以 7月至 9月發病最多。
乙腦起病很急 ,人被蚊子叮咬后。約經 10天至 14天左右的潛伏期即驟然發病。其臨床經過可分四期 ,即初期、極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初期 ,病人突然發燒、頭痛、惡心、嘔吐 ,頸部發硬 ,頭不能向前彎曲。約兩三天進入極期,癥狀逐漸加重 ,體溫達 40℃以上 ,嗜睡、昏迷、抽風、呼吸困難 ,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大約 10天左右 ,多數病人經過治療 ,神志轉清 ,體溫逐日下降 ,身體逐漸恢復。少數病人可留下失語、癱瘓、智力障礙或精神失常等后遺癥。
所以 ,在流行季節 ,如有突然高燒、頭痛、嘔吐、嗜睡的病人 ,要馬上送醫院急診。
近幾年來 ,我們對氣象變化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從而闡明細菌與病毒所引起的傳染病的流行與氣象條件的關系。由于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及其傳播者 (蚊、蠅等 )都有其各自適應的天氣與氣候條件 ,故這些流行病也都是天氣、氣候間接引發的病癥 ,大都發生在一定的天氣與氣候條件下。
根據資料分析 ,乙型腦炎的主要傳播途徑與蚊子有關。蚊蟲及病毒的生長、繁殖、活動與降雨量、溫度、相對濕度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通常 ,雨量最集中的月份是 7月至 8月份 ,而在降雨量太多的時段內 ,蚊蟲不易串戶傳播 ;反之 ,降雨少有利于蚊蟲串戶遷飛傳播病毒。當氣溫低于 10℃時 ,蚊蟲不會叮人 ;當氣溫低于 17℃或高于 37℃時 ,蚊蟲停止繁育。在 5月下旬以前 ,因氣溫時高時低 ,氣溫低時蚊蟲活動少或不活動 ,氣溫高時活動就特別頻繁并產卵繁育。當日平均氣溫在 20℃至 22℃ ,光照少而溫度大時 ,蚊蟲成倍增加 ,當溫度上升到 25℃以上 ,多晴燥天氣時 ,蚊蟲迅速減少。
8月至 10月 ,氣溫從高向低變化 ,當氣溫降到 22℃至 20℃時 ,蚊蟲又迅速增加。蚊蟲最適宜的繁育條件是 :氣溫大于 1 7℃ ,相對濕度小于 82% ,宜在 7月至 10月相對低溫時段中 ,于污水溝、池內產卵繁育。但過多的降水卻易使蚊蟲卵沖流到河海而葬身于魚腹。由此可知 ,年雨量的多少、氣溫的高低、濕度的大小等與乙型腦炎年發病率有直接的關系。
因此 ,控制乙型腦炎 ,應及早了解長期天氣預報 ,及早采取以滅蚊、驅蚊、防蚊為主的針對性防護措施 ,避免蚊蟲叮咬后引起的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其次 ,預防乙腦最有效的方法是大規模人體接種。應在乙腦易發月前對 10歲以下兒童打預防針。此外 ,早期發現和隔離病人 ,對預防乙型腦炎及防止乙型腦炎蔓延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