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改變
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改變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解剖學改變包括:①心臟本身的代償性病理改變,如心肌肥厚和心腔擴大等;②長期靜脈壓增高所引起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變;③心房、心室附壁血栓、靜脈血栓形成,動脈栓塞和器官梗塞。
長期左心室或左心房衰竭的患者,肺毛細血管充血,肺動脈和肺靜脈中層肥厚,內膜不同程度纖維化;肺泡間含鐵血黃素的吞噬細胞增多,肺泡壁增厚,彈性減退。長期右心衰竭的患者內臟器官毛細血管和靜脈瘀血,肝小葉中央血竇瘀血,嚴重時可致小葉中央肝細胞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心原性肝硬化。心腔內附壁血栓是心力衰竭的較特異性的病理改變,常見于左、右心耳和左心室心尖部。靜脈血栓形成大多由血流遲緩引起,多見于下肢靜脈,血栓近端易折斷,可引起肺栓塞和不同程度的肺梗塞。左側心臟附壁血栓脫落,可引起體循環動脈栓塞,多見于腹主動脈分支、主動脈分支處,引起腦、腎、四肢、脾和腸系膜的梗塞。右側心腔附壁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的較少見。
長期負荷增加導致心肌肥厚和心腔擴大,以致心力衰竭時,相應的病理改變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 短暫的損傷期。臨床有肺充血的表現,病理檢查發現心肌纖維水腫、相互分隔增寬。細胞內糖原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降低,磷酸肌酸顯著減少,乳酸生成略增,蛋白合成旺盛,核糖核酸(RNA)及線粒體增多。
第二期 較長期的、穩定的功能亢進期。臨床癥狀不明顯,組織病理發現心肌肥厚、心肌纖維增大、小量纖維化病變。細胞內糖原、ATP、磷酸肌酸含量正常,乳酸生成增加,蛋白合成正常。RNA含量正常,脫氧核糖核酸(DNA)減少。心肌纖維的增加相對地較線粒體的增多明顯。
第三期 長期的耗竭和纖維化期。臨床上心力衰竭持續,組織病理發現心肌組織被纖維組織代替,出現不成比例的結締組織增生和脂肪變性、肌肉細胞的細胞核固縮。細胞內蛋白合成和DNA明顯減少,其它同第二期。顯微鏡下并無收縮蛋白形態異常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