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病人按出血部位選用方藥
ITP病人按出血部位選用方藥
鼻出血和咳血:多為肺經(jīng)血熱引起,藥用黃芩炭、梔子炭、白茅根、仙鶴草、白芨等。方劑:實熱者瀉肺清熱,可用瀉白散、桑杏湯;虛熱者滋陰清熱可用沙參麥冬湯合茜根散。肺出血可用白茅根50-100克煎服,白芨粉3-5克,日服2次,鼻出血用棉花蘸小薊煎劑或云南白藥粉塞鼻,鼻出血多者用堵塞止血法。
嘔血及牙齦出血,胃經(jīng)血熱所致者,藥用石膏、知母、大黃、黃連等,實熱者宜清胃瀉火,用瀉心湯、十灰散、加味清胃散、玉女煎等;虛熱者宜滋陰清熱,用茜根散。
胃出血還可用白及、三七粉調(diào)服,也可用紫珠草50g煎湯服;還可用大黃粉,每次3-6g,冷開水送服。
牙齦出血及口腔粘膜出血:1%明礬水,或五倍子、地骨皮各30g煎水含漱。或烏梅15克,五倍子15克,五味子15克,藕節(jié)15克,白茅根20克煎湯漱口。每日5-6次。
肝經(jīng)出血:如眼結(jié)膜或眼底出血,多為血熱引起,藥用龍膽草、山梔子炭、菊花、枸杞子、生石決明、青葙子等。方劑:實熱者宜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丹梔逍遙散;虛熱者滋陰清火,用杞菊地黃湯、大補陰丸、石斛夜光丸。
便血:有為脾不統(tǒng)血者,用歸脾湯補脾攝血,亦可用黃土湯溫陽止血;有為濕熱所致者,可用赤小豆當(dāng)歸散或地榆散清熱利濕。另外可用椿根皮30g、烏梅10g煎湯服。也可服用大黃粉和三七粉。
尿血:亦多為血熱引起,藥用大小薊、白茅根、藕節(jié)、仙鶴草、益母草、琥珀粉等。方劑:實火者清熱瀉火,用小薊飲子;虛火者滋陰降火,用大補陰丸。
月經(jīng)過多:以氣虛血瘀多見,常選歸脾湯及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加用阿膠、女貞子、旱蓮草、煅龍牡、大黃炭、烏賊骨、茜草、云南白藥等。
紫斑:血熱者可用犀角地黃湯或化斑湯涼血止血:氣虛者可用歸脾湯加減。
顱內(nèi)出血:多為肝火上沖,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收斂止血法:用于齒齦出血或便血日久難止,常用味酸收斂之品,如地榆、地骨皮、五倍子、訶子等。
炭劑止血法:指將藥物燒炭存性后產(chǎn)生的止血功效,如血余炭、百草霜,方如十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