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病理學診斷
乙型肝炎的病理學診斷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組織病理學特點是:明顯的匯管區炎癥,浸潤的炎癥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少數為漿細胞和巨噬細胞;炎癥細胞聚集常引起匯管區擴大,并可破壞界板引起界面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 ),又稱碎屑樣壞死(piecemeal necrosis)。匯管區炎癥及其界面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變活動及進展的特征性病變。小葉內肝細胞變性、壞死,包括融合性壞死和橋形壞死等,隨病變加重而日趨顯著。肝細胞炎癥壞死、匯管區及界面肝炎可導致肝內膠原過度沉積,肝纖維化及纖維間隔形成。如進一步加重,可引起肝小葉結構紊亂,形成假小葉并進展為肝硬化。
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可顯示肝細胞中有無HBsAg和HBcAg表達。HBsAg胞漿彌漫型和胞膜型,以及HBcAg胞漿型和胞膜型表達提示HBV復制活躍;HBsAg包涵體型和周邊型及HBcAg核型表達則提示肝細胞內存在HBV。
慢性乙型肝炎肝組織炎癥壞死的分級(G)、纖維化程度的分期(S),可參照2001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目前國際上常用Knodell HAI評分系統,亦可采用Ishak、Scheuer和Chevallier等評分系統或半定量計分方案,了解肝臟炎癥壞死和纖維化程度,以及評價藥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