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土偏方及經(jīng)驗(yàn)方(四)
慢性肝炎的土偏方及經(jīng)驗(yàn)方(四)
[方十四]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各15克,甘草6克,黃精、沙參各15克,麥冬10克,枸杞子、白芍各15克。上藥共煎,每次煎得藥汁1印口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本方為驗(yàn)方,功能健脾、益氣、生津、養(yǎng)肝,適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復(fù)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病日久、脾虛失運(yùn)、肝陰受損、纏綿不易恢復(fù)者。
黃疽尚未退凈,GFI仍不正常,濕熱余邪未清者,加金錢草、車前草、大黃,以清瀉濕熱、利膽退黃;有肝郁氣滯證候者,加柴胡、郁金、枳殼,以舒肝理氣;肝區(qū)疼痛甚者,加金鈴子、延胡索以止痛;有肝陽擾心者,心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心慌,夢(mèng)多,則加龍骨、牡蠣、珍珠母、五味子、酸棗仁、夜交藤等,以平肝、寧心、安神。
[方十五]豬肉、鮮平菇各500克,料酒、精鹽、蔥段、姜片、生油適量。將豬肉洗凈,下沸水鍋焯一會(huì),撈出洗凈切成塊,平菇用水洗凈。坐鍋加入生油,油熱后加入姜、蔥煸香,放人肉塊,烹入料酒,煸炒至水干,加入清水、精鹽,用武火燒沸,文火燉至肉熟,倒人乎菇燉至平菇熟透人味即成。
乎菇內(nèi)含較高的碳水化合物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不僅味鮮美,而且治療作用較好。對(duì)肝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軟骨病和高血壓等病均有很好的療效,能調(diào)節(jié)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增強(qiáng)體質(zhì),并含有某些抗癌的物質(zhì),所以又能作為預(yù)防癌癥的保健食品。配以溫補(bǔ)之品豬肉,能提高平菇的滋補(bǔ)保健療效。
[方十六]泥鰍500克,豆腐250克,食鹽適量。泥鰍去腮及內(nèi)臟,沖洗干凈,放人鍋中,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豆腐、食鹽,燉至熟爛即成。
本方有清利濕熱功效,適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及傳染性肝炎。
本方出自《泉州本草》,方名為后補(bǔ),原方用于"黃疸濕熱小便不利"。為治療濕熱黃疸方。濕熱熏蒸,膽液外泄,則見黃疸,法宜清利濕熱。方中以泥鰍為主,清利小便以除濕熱,尤宜于黃疸;以豆腐為輔佐,清熱解毒以助清利濕熱之力,合用而成清利濕熱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