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3的老人存在慢性腦供血不足
下面為您介紹大約2/3的老人存在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文章:
大約2/3的老人存在慢性腦供血不足
據統計,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大約有2/3的人存在著慢性腦供血不足。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急性腦供血不足(腦梗塞),都很重視,而對慢性腦供血不足卻重視不夠。殊不知,慢性腦供血不足是捅向老年人的/軟刀子/,由此釀成的悲劇屢見不鮮。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重量不到體重的3%,但對血液的需要量卻超過了全身的15%。腦血管的分布就像茂密的樹木一樣,分枝數目多,且愈分愈細。腦組織依靠血液供應獲取氧氣和營養物質,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老年人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相對較低,且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下降,只要供血系統發生輕微的變化,就會明顯影響腦血流量。腦血流量一旦減少,腦細胞的供氧能力也立即減少。大腦只要缺血10余秒鐘,就會引起腦功能的變化。如果腦的局部血流在較短時期內完全阻斷,就會發生局部腦組織壞死,這就是急性腦梗塞;如果腦供血不是完全阻斷,而是逐步減少,這就是慢性腦供血不足。
慢性腦供血不足可引發腦缺血缺氧,使腦實質發生廣泛彌散性病變,腦的整合機能就會明顯受損。患者可出現頭痛、眩暈、耳鳴、肢體麻木、失眠、多夢、記憶力明顯減退等癥狀。有的還會表現為性格突然改變,與平日反差極大等。這都表明老年人存在著由于慢性腦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腦功能衰退的癥狀。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更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中老年人突然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不能持物,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單眼黑朦或視物飄動等。此類癥狀可反復發作,這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是中風即將來臨的信號。
腦供血機制十分復雜,從解剖角度看,營養腦組織的兩大動脈為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頸動脈系統是供應腦部血流的主要通道,大腦3/4的血液來自頸動脈,而椎基底動脈主要營養內耳、腦橋、中腦、間腦、小腦、枕葉皮層及顳葉等部分。任何原因引起的顱內外動脈口徑變小或血管變硬,都可減少腦供血。在諸多使腦血管變狹窄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顱外血管狹窄造成的。除血管因素外,血液流動的速度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證明,腦血流量和血壓的高低有直接關系,血壓太高或太低都會減少腦血流量。以收縮壓為標準,隨著血壓的升高,腦血流量增加,但當血壓超過160毫米汞柱時,反而使腦供血量降低。血液成分的變化也對腦供血有一定影響,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太高,它就會沉積在動脈血管壁內,使血管管腔狹窄,導致腦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腦梗塞。
臨床實踐證明,早期腦供血不足是可逆的,只要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就可避免或延緩中風的發作。老年人一旦出現了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癥狀時,不要認為這些癥狀是老年人的/正常現象/,而是要盡快就醫,找出病因,并針對病因及時治療。否則,一旦病情惡化,將追悔莫及。
感謝您的閱讀,您可以將本文大約2/3的老人存在慢性腦供血不足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