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血液病的認識(三)
下面為您介紹中醫對血液病的認識(三)的文章:
中醫對血液病的認識(三)
但亦有一些病證,卻包括了許多內科疾病和血液病的某一癥狀,如《血證論》中的腦衄,唐氏稱其在臨床上"口鼻具出血", "如衄甚不止,身熱脈浮,喘促足厥者,乃氣隨血泄,陰脫陽亡。急性再障或慢性重型再障、急性白血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以及某些內科疾患,均可發生出血不止而導致失血性休克,終而死亡。歷代醫學治療"血證",各有特長,而以明代《景岳全書》敘述的比較完美。張介賓云:"血虛為熱者,以涼補之";"血有因于氣虛者,宜補其氣";"血有虛而滯者,益補之、 活之";"血有寒滯不化及火不歸源者,宜溫之";"血有動亂不寧者,宜清之和之";"血有澀者,宜利之";"血有病于風濕者,以散之、燥之。"此外,清代末年《血證論》提出治療出血的四大步驟,在臨床上有一定使用價值,唐容川云:"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故以消瘀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動,則需用藥安之,故以寧血為第三法。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去血既多,陰無有不虛,故又益補虛為收工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
歷代醫家在治療"血癥"的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禁忌癥。如《血證論》云:"失血虛勞,最忌泄瀉",以脾胃敗壞,生化無源故也。"血家最忌感冒,以陰血受傷,不可發汗故也。"在今日臨床上經常見到血液病患者,往往在感冒或泄瀉之后,疾病惡化,或者反復發作。
感謝您的閱讀,您可以將本文中醫對血液病的認識(三)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