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服用中藥須分清寒熱
康網的小編為您介紹血液病患者服用中藥須分清寒熱的具體內容:
血液病患者服用中藥須分清寒熱
中藥的治療作用是由其性能決定的,其中包括寒、熱、溫、涼四性,也稱為四氣。寒涼性的藥物分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多用于陰虛熱證。溫熱性的藥物分別具有散寒、溫理、助陽的作用,多用于陽虛寒證。還有一些平性藥物,藥性的寒熱不明顯,通常作用比較緩和。藥物的四性是中醫臨床辨證用藥的重要依據和基本原則之一。
祖國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先天受之于父母,后天由五臟化生、由水谷滋養。當久病、重病、勞累或者先天不足、后天飲食失調時,便可導致氣虛。氣虛分為氣陰虛和氣陽虛兩類。氣陰虛者陰不制陽,表現出虛熱的證候;氣陽虛者陽不制陰,表現出虛寒的證候。觀察患者的癥狀可正確地區分氣陰虛和氣陽虛,例如前者面色潮紅、后者面色蒼白,前者五心煩熱、后者畏寒肢冷,前者口干便秘、后者口不渴便稀,前者盜汗、后者自汗等。中醫理論要求"虛則補之",治療氣虛通常使用補氣的中藥調節。補氣藥中參類藥物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包括人參、西洋參、黨參和太子參等。這些藥都具有補中益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不僅廣泛用于中藥湯劑和成藥,也常常用于藥膳或營養保健品。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補氣參藥時,不僅須分清服藥者屬氣陽虛還是屬氣陰虛,還應了解該藥性味的寒、熱、溫、涼與特性。正如《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否則隨意服用只能是無益有害。
以上內容是由康網的小編為您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