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腎、督脈論治法
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腎、督脈論治法
中醫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而飲食、環境因素與本病發生有一定關系,而正氣虧空虛是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的內因。腰為腎之府,腎主骨生髓,腎虛則出現腰痛、胯膝腫痛、關節不利。骨痹歷代醫家多責之于腎。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
強直性脊柱炎的的中醫腎、督脈論治法的根據是:強直性脊柱炎多見于青少年,起病年齡多在10-40歲之間,40歲以后發病少見。此時正當腎氣充盛,精充髓滿之時,若見腰背疼痛,酸軟乏力,甚則駝背強直,說明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虧乏是本病的首要原因。因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氣足則骨髓充滿,筋骨強勁。而督脈夾脊貫腰中,總督一身之陽,腎陽不足致督脈空虛,不能填充骨髓濡養經絡,筋骨失養,如遇風、寒、濕等外邪侵入,勞損或房勞過度,久病氣血虧虛等原因,常可誘發本病,強直性脊柱炎起病隱匿,有暫時緩解、反復發作、不斷加重、漸至功能障礙、致畸致殘的臨床特點,與素體腎虛,先天腎氣不足,不能統攝一身之陽,久而損及其他臟腑有密切聯系。
肝腎同源,互為滋養,腎氣虛則久病必損肝。肝主筋,束骨利關節,腎虛水不涵木,可致肝陰虛,筋脈失養,不能束利關節,出現筋脈躑屈,關節攣縮之癥,肝開竅于目,肝陰不足致目失濡潤,可出現目澀、紅赤、疼痛等癥,脾主中焦,主四肢肌肉,脾陽賴腎陽溫煦,若腎陽不足,脾陽亦虛,水谷精微運化失權,氣血不足,可致形體削瘦,肌肉痿縮,納差乏力等癥,肺主氣司呼吸,腎與肺金水相生,腎虛久病則子病及母,腎虛不能納氣,肺失肅降,則氣逆于上,出現短氣胸悶,動則氣促,或咳嗽、咯痰等癥。心為火臟,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心神失養或心火旺盛,可出現驚悸,怔忡、煩躁失眠等癥。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關節、髖關節、椎間關節、肋間關節,而以骶髂關節病變最多見,另有約1/3患者可只見周圍關節癥狀.其主要病理改變是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韌帶、椎間盤的鈣化,最終發生骨性強直。中醫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因病機是腎虛督脈空虛為本,邪實外侵為標。并根據其臨床特點分為中樞型、周圍型、遷延型。中醫認為對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應從腎論治,溫通督脈論治入手,并根據不同的類型選擇對應的病癥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