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的中醫診斷
腦癱的中醫診斷
望、聞、問、切,統稱為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
(一)望診
望診是通過觀察病兒的全身和局部情況,以獲得與疾病有關辨證資料的一種診斷方法。小兒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病情,但其臟腑嬌嫩,反應靈敏,臟腑病證每能形諸于外,因此,望診對于診察小兒疾病意義重大。對于腦癱患兒,望其神色、形態,審其苗竅,觀其指紋為主要的診察內容。
1.望神色
望神色是指觀察小兒的精神狀態和面部氣色。凡精神振作、兩目有神、表情豐富、面色紅潤、呼吸調勻,均為氣血調和、神氣充沛無病的表現,雖或有病,也多輕而易愈。反之,如果患兒精神萎軟、二目無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表情呆滯、呼吸不勻,則為有病的表現,且病情較重。
腦癱患兒多為肝腎脾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故望其神色多為精神萎軟,二目無神,面色6光白或萎黃或發青,表情呆滯,倦怠嗜臥之。
2.望形態
望形態是指觀察患兒的形體和動態,即從患兒的形體強弱、肥瘦和活動狀態來推測疾病的情況。
小兒形體的望診包括望頭囟、軀體、四肢、肌膚、毛發和指(趾)甲。凡發育正常、筋骨強健、肌豐膚潤、毛發黑澤、姿態活潑者,為胎稟充足、健康體魄的表現。若筋骨軟弱、肌瘦形瘠、皮膚干枯、毛發萎黃、囟門逾期不合、姿態呆滯者,多為有病之象。
腦癱患兒多表現為囟門遲閉、筋骨軟弱,肌肉瘦削或肌豐而不實,毛發枯黃或雖黑而質枯、發豎無光澤,行動遲緩,姿勢異常。
3.審苗竅
苗竅是指舌為心之苗、目為肝之竅、鼻為肺之竅、口為脾之竅、耳及前后二陰為腎之竅。臟腑有病每能反映于相應的苗竅,因此審查苗竅也是診斷中的重要環節。
(1)察目:目能傳神,察目要十分注意觀察眼神的變化。健康小兒多黑睛圓大,神采奕奕,為肝腎氣血充沛的表現。腦癱患兒的目光多無神,甚者二目轉動呆滯或目偏視。
(2)察口:口唇代表脾胃的功能狀態。唇色淡白說明脾胃虧虛,唇色發暗表明內有瘀血。腦癱患兒口唇一般為淡暗無光澤,或可表現為唇暗紅少津。
(3)察舌:舌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與許多臟腑相關聯,臟腑的病變每能從舌象上反映出來。臨床上望舌,主要觀察舌體、舌質、舌苔的變化。舌體:正常小兒舌體柔軟,淡紅潤澤,伸縮活動自如。若舌體胖嫩,舌邊有齒痕,為脾腎陽虛,或有水飲痰濕內停;舌體瘦長而少津多為陰虛的表現;舌伸出唇外,來回拌動,掉轉不寧者為弄舌,多為心氣不足或智力低下;舌體腫大,板硬麻木,舌色深紅為木舌,多為心脾兩經積熱;舌吐唇外,緩緩收回者為吐舌,常為心經有熱。
腦癱患兒依據病情,其舌體變化可分別出現上述各種情況。舌質:正常舌質為淡紅色、潤澤。若舌質淡白多為氣血虧虛;舌質絳紅,舌紅有刺,多為邪熱入營;舌紅苔少,為陰虛火旺;舌質紫暗為氣血瘀滯;舌質淡紫為氣虛血瘀。
腦癱患兒脾腎虧虛者,舌質多為淡白,肝腎陰虛者則舌質紅而少苔,瘀血較甚者舌質紫暗或可有瘀點、瘀斑。舌苔:正常舌苔為薄白苔。但新生兒舌紅無苔和嬰兒的乳白苔均為正常舌象。
腦癱患兒若見舌淡嫩苔水滑,多為脾腎陽虛;若舌紅苔少而干多為肝腎陰虛;若舌紅苔黃膩則為痰熱內蘊。若舌淡苔白膩多為脾虛、痰濕內停之象。
(4)察耳:耳為腎之竅。小兒耳竅豐厚,顏色紅潤,是先天腎氣充沛的表現,反之則屬腎氣不足或體質較差。
腦癱患兒的耳竅多薄軟,顏色蒼白無光澤。
4.看指紋
指紋是指虎口直到食指內側的橈側淺靜脈,可分為風、氣、命三關,第一指節為風關,第二指節為氣關,第三指節為命關。診察時用手輕輕從小兒食指的命關推向風關,可使指紋顯露。
看指紋是古代醫家對二三歲以內小兒,用以代替脈診的一種輔助診斷方法,用來辨別乳幼兒疾病的病因、性質及估計疾病的預后等。正常小兒的指紋多為淡紫隱隱而不顯于風關以上,若發生疾病,則指紋的浮沉、色澤、部位等都將隨之而發生變化。
(1)指紋的浮沉:浮主表,沉主里。疾病在表,則指紋浮露;久病或病邪在里,則指紋深沉不顯。
(2)指紋的色澤:紅主寒,紫主熱,青主燥,黑主瘀。紋色鮮紅為外感風寒,暗紫為邪熱郁滯,紫黑為熱邪深重或氣滯血瘀,青色為驚風或屬疼痛。指紋色淡,無論哪種顏色,新病、久病,都是虛證的表現。
(3)指紋的部位:指紋現于風關,病多輕淺而易治;現于氣關則病情較重,邪已進一步深入;現于命關,病情危重。
腦癱患兒指紋多深沉色淡;若瘀滯明顯則指紋郁滯,推之不暢。
(二)聞診
聞診是運用聽覺和嗅覺來輔助診斷疾病的方法。古代醫家對聽聲音,曾精練地概括為:聲靜為寒,聲噪為熱,聲低為虛,聲高為實。
對于腦癱患兒,聞其啼哭、語聲及其氣味較為重要。正常小兒的哭聲一般較洪亮而長,伴有淚液。腦癱患兒的哭聲多長時間地持續不停,其聲音尖利或微細而弱。伴有語言障礙的腦癱患兒平時不主動說話,即便說話也言語簡短、詞匯貧乏,說話不流利或言語不清晰。
腦癱患兒一般不會描述自己的分泌物情況,家長或醫生可通過嗅其氣味進行辨別。患兒小便腥臊、大便臭穢多為痰熱內蘊,腑氣不通;大便稀溏、無明顯臭味多為脾腎兩虛。
(三)問診
較小的乳幼兒不會語言,較大的兒童又不能正確訴說自己的病痛,再加上腦癱患兒有的伴有語言障礙,因而問診主要是問患兒的家長或保育員,以了解患兒的情況,這就需要患兒家長或保育員能夠細心觀察患兒的情況,與醫生配合。
1.問家族史
了解患兒家人情況,以推測是否與遺傳因素有關。
2.問患兒母親妊娠前、妊娠時的身體狀況以了解患兒病因及協助診斷。
3.問患兒出生時的情況
是否有難產、窒息,是否有腦外傷,是否是早產,是否出生體重過低等,以推測病因及病理。
4.問患兒出生一個月內所患疾病
如是否患過腦膜炎、腦炎等顱內感染性疾病,是否患過高膽紅素血癥,是否有腦外傷等。
5.問患兒目前狀況
(1)問患兒的實足年齡:通過詢問患兒的年齡,結合體格檢查,可以了解其發育是否延遲。
(2)問寒熱:寒熱指發熱和怕冷。小兒發熱可通過體溫計測量或通過接觸的感覺來測知,如頭額熱、肌膚熱、手足心熱、授乳時的口熱等;小兒怕冷可從其姿態改變來測知,如依偎母懷、蜷縮而臥等,年齡較大的兒童也可直接問出。問寒熱可以了解是否有外感、內熱或陽虛。患兒發熱怕冷無汗多為外感;怕冷,伴有神疲納呆多為里寒或陽虛;手足心熱、授乳時口熱多為有內熱。
(3)問汗:小兒肌膚嫩薄,較成人容易出汗,一般不屬于病態。若白天出汗較多或稍活動即出汗,稱為自汗,多為氣虛衛外不固的表現;若夜間睡后汗出,稱為盜汗,多為陰虛或氣陰兩虛;半身汗出,多為營衛不和或身體一側經脈不通。
(4)問頭身:頭痛神萎,似搐非搐,為正虛肝盛,如慢驚風;四肢震顫或痿軟,為血不榮筋;肢體持久性麻木多為氣血不足之象;肢體如觸電樣放射性麻木,多為肝風欲動之兆;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則為肝風內動。有的患兒或較小的乳幼兒不會主訴自己的感覺,其家長或保育員可通過患兒的表現來推測其病之所在。如患兒頭痛較甚時常以手拍打頭部;~側肢體無力時,常不用該側肢體活動等。
(5)問飲食:包括飲食和飲水兩方面。小兒能按時進食,食量正常而不吐瀉,是正常現象。若不思乳食或所食不多,為脾胃虛弱的表現;能食而便多不化,多見于疳證。不思飲水或飲入即吐多為內有停飲。若小兒咀嚼、吞咽困難或飲水即嗆,則應考慮腦部疾患。
(6)問二便:主要詢問二便的次數、質地和形色等。新生兒便次較多,一天可有3~5次,為正常現象,但隨著月齡的增加或年齡的增長,大便一般每天1~2次。若大便次數明顯增多,質地稀薄,多為脾不健運;大便黏膩臭穢,多為傷食或濕熱積滯;大便排蟲,伴有腹痛,多見于蛔蟲病。小便清長伴有小便失禁,多為腎虛不固;小便頻多,尿時疼痛,為濕熱下注。
(7)問睡眠:正常小兒睡眠多安靜、踏實。若小兒煩躁、少睡、盜汗、發稀,多見于佝僂病;睡中齒介齒為蛔蟲證或脾胃不和;嗜睡和昏睡,多為溫熱病邪人心包,或痰濁蒙閉清竅所致。
(四)切診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方面。
1.脈診
診小兒脈時,因小兒寸口部位狹小,難分寸關尺三部,加之小兒診時易哭鬧,脈氣易亂,難于掌握,故醫家多以一指總候三部。
正常小兒的脈象平和,較成人軟而稍數,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如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計算,初生嬰兒一息為7~8至(120~140次份),1歲為6~7至(110~120次/分),4歲為6至(110次/分),8歲為5至(90次份),14歲與成人相同(70~80次份)。腦癱患兒常見的脈象如下。
(1)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證。
(2)沉脈:輕取不應,重按始得,主里證。
(3)遲脈:脈來遲慢,一息不足4至或一息少于該年齡段應至 之數。遲脈主寒證。
(4)數脈:一息脈來5至以上或多于該年齡段應至之數,主熱證。
以上4種脈象,有力為實證,無力為虛證。
(5)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主痰飲、食滯、實熱證。腦癱患兒見此脈象,多為痰熱內蘊。
(6)澀脈:遲細而短,往來艱澀,極不流利,主氣滯、血瘀、血虛。腦癱患兒見之,多為瘀血阻滯脈絡。
(7)細脈:脈細如線,但應指明顯,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
(8)弦脈:按之感覺端直以長,如按琴弦,主痰飲、肝病、痛證。腦癱患兒見此脈,多為氣滯血瘀,或痰飲內停,或陰虛陽亢。
(9)弱脈:極軟而沉細,主氣血不足、陽衰氣弱之病。
2.按診
是指用手直接觸摸、按壓患兒身體局部,以了解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情況。對于腦癱患兒,主要切按以下部位。
(1)頭部:正常小兒前囟在18個月內關閉,若逾期不閉,則為腎氣不足、發育欠佳的表現。檢查囟門要注意囟門的大小、凹陷或隆起。囟門凹陷,稱為"囟陷",多見于瀉甚失水;囟門高凸,稱為囟填,為肝風內動之征;囟門不能應期閉合,囟門寬大,頭縫開解,為解顱。
(2)四肢:檢查四肢的寒熱及運動情況,有無肌肉的萎縮等。
(3)皮膚:主要了解寒、熱、汗的情況。膚冷汗多,為陽氣不足;手足心灼熱為陰虛內熱;肌膚甲錯多為內有瘀血或陰虛血燥而致的肌膚失養;按之有凹陷,不能即起者為水腫。
(4)按胸腹:胸骨高突為雞胸,脊柱高突為龜背,均為營養不良的表現。腹部脹滿,按之有充實感,有壓痛,叩之聲音重濁者,多為實滿;腹部脹滿,但按之不實,無壓痛,叩之作空聲者,多為虛滿。腹壁冷,喜暖者屬虛寒證;腹壁灼熱,喜冷者屬實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