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病原學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原學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國際上稱為日本腦炎,主要發生夏秋季,由乙腦病毒經蚊子傳播而引起的一種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或動物間傳播。該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嚴重后遺癥、終生致殘,是嚴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乙腦病毒是一種嗜神經病毒,呈球形,直徑約15~30毫微米,核心為單股RNA,外有脂蛋白套膜,表面有含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雞、鴿等紅細胞。乙腦病毒易為常用消毒劑所殺滅,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滅活,對低溫和干燥抵抗力較強,在4℃冰箱中能保存一年以上。能在小白鼠腦組織內傳代,也能在雞胚中生長。
本病病原體屬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第1亞群,呈球形,直徑20~40nm,為單股RNA病毒,外有類脂囊膜,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雞紅細胞,病毒在胞漿內增殖,對溫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腦組織內傳代,亦能在雞胚、猴腎細胞、雞胚細胞和Hela等細胞內生長。其抗原性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