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細支氣管炎的病理改變
毛細支氣管炎的病理改變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僅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多數(shù)是1~6個月的小嬰兒。發(fā)病與該年齡支氣管的解剖學特點有關,因微小的管腔易由粘性分泌物、水腫及肌收縮而發(fā)生梗阻,并可引起肺氣腫或肺不張,故臨床癥狀似肺炎且喘憋更著。病原體由不同病毒引起,最常見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此外,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可引起,亦可是病毒細菌混合感染。發(fā)病季節(jié)以冬春為主。
毛細支氣管炎的病變主要發(fā)生在肺部的細小支氣管,也就是毛細支氣管,所以病名為"毛細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的病原主要為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占80%或更多;其它依次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少數(shù)病例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感染病毒后,細小的毛細支氣管充血,水腫,粘液分泌增多,加上壞死的粘膜上皮細胞脫落而堵塞管腔,導致明顯的肺氣腫和肺不張。炎平黨政軍可累及肺泡,肺泡壁和肺間質(zhì),故可以認為它是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