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中醫證治
下面為您介紹哮喘的中醫證治的文章:
哮喘的中醫證治
哮喘多由外邪觸動內火而發。針對病因,宜究寒熱。常見者有熱哮、寒哮、寒包熱哮三證。寒哮以小青龍湯為主;熱哮以麻杏石甘湯為主,或時方中之勻氣八仙湯(麻黃、杏仁、石膏、桔梗、黃芩、甘草、知母、貝母)亦可;寒包熱哮主以小青龍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湯加減均可。針對病機,則須降氣化痰,降氣可用蘇子、萊菔子、枳殼、金沸草;蠲痰可選用二陳湯、南星、白芥子之類。凡此均是實證,如見肺虛,宜補以生脈;腎虛加白石英、貞元飲(系景岳方,其組成為當歸、熟地、炙甘草之類,余如鵝管石、冬蟲夏草,均可酌入)。純實者不用腎藥;肺腎氣虛者,不濫用麻黃。
黑錫丹納氣定喘的作用頗為明顯,凡喘急促,無論屬虛屬實,均可應用,唯注意量不可大(一次量不超過2g,一般用0.5g即能奏效)不宜常服。
(1)注意益衛固表
支氣管哮喘患者,追問病史,有不少發于過敏性鼻炎。其最基本的成因,是/衛陽不固,肺氣郁閉/。根據其偶觸外邪即不免誘發的特征,衛陽不固應屬主要因素,肺氣郁閉次之。依標本關系論之,衛陽不固是本,肺氣郁閉是標。
唯其衛陽不固,故易于招致感冒,唯其肺氣郁閉,故易于續發哮喘。衛陽不固,屬本為因;肺氣郁閉,屬標為果。故益氣固表,實屬首要。基于這種認識,對于兼病鼻炎的患者,或易外感發哮者,則對證加用玉屏風散,一方面可以提高療效,同時又能起到減少復發的作用。
(2)寒包熱哮為多
哮喘以寒包熱證為多見。除了脈證表現為寒熱互見之外,熱哮發于隆冬,寒哮發于盛夏的,也均以寒包熱哮視之。
臨床體會:對于哮喘屬于寒包熱者,在治療上除了寒熱互間(如小青龍湯加石膏或越婢加半夏湯之類)以外,可以采用瀉下法。臨床使用瀉下法治療本病,并不僅限于寒包熱一證,只要審為實證,均可瀉下。
瀉下方藥,每用牽牛60g,大黃30g,二味共研細末(《中藏經》所載),每服6g,蜜水調下為平妥。
另有一治哮喘方,名定喘Ⅱ號,其方由黑白丑、麻黃、大黃三味等分,研末蜜丸,每服6~9g。用于肺熱哮喘。
(3)緩和痙攣
哮喘,除了必須分清寒熱虛實,針對其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以外,還需結合辨病,對癥下藥,以提高療效。臨床常常把某些可以理解為緩解痙攣的藥物,如僵蠶、白附子、鉤藤、地龍、白芍、全蟲、細辛等,酌用一二味,確能增加療效。
感謝您的閱讀,您可以將本文哮喘的中醫證治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