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表現
(一)急性再障起病急,進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發熱為首起及主要表現。病初貧血常不明顯,但隨著病程發展,呈進行性進展。幾乎均有出血傾向,60%以上有內臟出血,主要表現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視力障礙)和顱內出血。皮膚、粘膜出血廣泛而嚴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幾乎均有發熱,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門周圍發生壞死性潰瘍,從而導致敗血癥。肺炎也很常見。感染和出血互為因果,使病情日益惡化,如僅采用一般性治療多數在一年內死亡。
(二)慢性再障起病緩慢,以分血為首起和主要表現;出血多限于皮膚粘膜,且不嚴重;可并發感染,但常以呼吸道為主,容易控制。若治療得當,堅持不懈,不少患者可獲得長期緩解以至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人遷延多年不愈,甚至病程長達數十年,少數到后期出現急性再障的臨床表現,稱為慢性再障急變型。
(三)癥狀:本病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和感染,根據病情進展的快慢、嚴重性以及病變廣泛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也各異。我國將再障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兩類:
1.急性型多見于兒童和青壯年,男多于女。起病多急驟,常以貧血顯著或出血嚴重為主要特征,少數以高熱并發感染為主要臨床表現。出血不僅表現在皮膜粘膜出血,還常有內臟出血,如嘔血、便血、尿血、子宮出血、眼底出血及顱內出血,后者常為本病的死亡原因。
2.慢性型成人多于兒童,男多于女,起病多緩慢,常以貧血發病。出血程度較輕,常見的出血部位有皮下、鼻粘膜及齒齦,女性可有月經過多,很少有內臟出血,感染少見且較輕。
(四)體征:以上兩型共有體征均有貧血面容,瞼結膜及甲床蒼白,皮膚可見出血點及紫癜,貧血重者,心率增快,心尖區常有收縮期吹風樣雜音,一般無肝脾腫大。
(五)并發癥:長期中、重貧血會引發貧血性心臟病;反復多次輸血易感染并發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而大量輸血可誘發血色病;感染不能及時控制,可并發敗血證甚至發生感染中毒性休克。顱內出血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并發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