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水的病因分類
下面為您介紹腦積水的病因分類的文章:
依據病因分類可劃分為創傷性腦積水,耳源性腦積水,感染性腦積水,占位性腦積水,出血性腦積水等。
(一)創傷性腦積水
創傷性腦積水系指患者顱腦外傷后,顱內異物及腦室、蛛網膜下腔出血而阻塞了腦脊液的循環通路或蛛網膜下腔受損引起的腦積水。此型腦積水均發生在嚴重腦創傷之后,有急、慢性之分,發生率為0.7%~8%。急性型見于傷后2周之內,最快發生在傷后1~3天內,是由于血凝塊堵塞腦脊液循環通道,如室間孔、中腦導水管、第四腦室出口、基底池等(阻塞性腦積水),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引起粘連及纖維變性,妨礙腦脊液吸收(交通性腦積水)所致。慢性型多見于傷后3~6周,或遲至6~12個月,遲至1年以上者少見。
(二)耳源性腦積水
耳源性腦積水,顧名思義是指耳部疾病引起的腦積水。耳源性腦積水多發生于6~14歲兒童,成人偶有發生。耳源性腦積水常有以下臨床特征作為診斷依據:①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發作史;②有顱內壓升高的癥狀和體征:如頭痛、惡心、嘔吐等,但無神經系統定位體征;③眼底改變:視神經乳頭水腫,常伴有出血滲出;④腦脊液變化:壓力增高,可高達300毫米水柱。常規檢查及生化測定正常;⑤腦室造影術:可以排除腦膿腫;⑥腦穿:耳源性顱內并發癥,近年來臨床越來越不典型,所以凡是有腦膿腫可疑的均應試行腦穿。根據臨床特征,診斷是不難的,但應與腦膜炎、腦膿腫相鑒別。
(三)感染性腦積水
感染性腦積水常見有顱內結核感染和寄生蟲感染,臨床上常見的有結核性腦積水和寄生蟲性腦積水。
1.結核性腦積水 結核性腦積水是結核性腦膜炎的晚期合并癥。本病各年齡段均可見到,最常發生在3歲以內的嬰幼兒,一旦發生腦積水,多提示已進入結核性腦膜炎晚期,呈現明顯顱壓增高及腦積水現象:呼吸不整或變慢,弛張熱,前囟膨隆,顱縫裂開,頭皮靜脈怒張,喉痙攣,視神經乳頭水腫等。因顱底粘連,可出現顱神經癥狀,如動眼神經麻痹等。如果不積極治療終止發展,最后四肢松弛、癱瘓、尿潴留,一切反射消失,或呈去大腦強直,臨危時可體溫驟增,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出現陳-施氏呼吸,終因呼吸及心血管運動中樞麻痹而死亡。自卡介苗普遍接種及鏈霉素、異煙肼和利福平等抗結核藥物應用以來,本病的發病率較過去明顯降低,但如診斷不及時和治療不當,病死率及后遺癥的發生率仍然較高。因此,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是減少本病發生的關鍵。
2.寄生蟲性腦積水 寄生蟲性腦積水是由顱內寄生蟲造成腦脊液循環障礙而形成的腦積水。在寄生蟲性腦積水中,腦囊蟲所致者較為多見。蟲體常飄浮在腦室內,如若蟲體阻塞室間孔或中腦導水管時,便會形成機械性梗阻,腦脊液循環受到障礙而形成腦積水,隨著患者體位的變化,若蟲體離開堵塞的部位,梗阻自然解除,腦脊液循環恢復。如此反復,蟲體呈"離合樣活塞",使腦積水反復發作。
(四)占位性腦積水
占位性腦積水是指由于顱內占位性病變造成腦脊液分泌過多或循環障礙而形成的腦積水。
一般來說,脈絡叢乳頭狀瘤刺激脈絡叢,使腦脊液分泌過多,出現占位性交通性腦積水。而其它部位的顱內占位性病變大多造成腦脊液循環梗阻,出現占位性梗阻性腦積水。
(五)出血性腦積水
出血性腦積水是指顱內出血造成腦脊液循環、吸收障礙而形成的腦積水。多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①新生兒早發性(產后1周內)及晚發性(滿月前后)維生素K缺乏而造成的顱內出血;②早產、產傷、產后窒息等造成顱內出血、滲血;③腦血管畸形(血管瘤)破裂出血;④中風后顱內出血;⑤外傷后顱內出血等。
感謝您的閱讀,您可以將本文腦積水的病因分類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