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的全髖關節成形術
下面為您介紹股骨頭壞死的全髖關節成形術的文章:
原標題:股骨頭壞死的全髖關節成形術。
保留股骨頭被公認為是早期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原則。而對巾晚期病損,采用何種方法治療仍有爭論。全髖關節置換術,可緩解髖關節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但全髖關節成形術壽命的滿意率不如其他診斷組。另外,對于活動量大的年輕患者,任何假體置換的壽命都不可能等于患者本身壽命,因此翻修是必要的。股骨頭壞死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存在高失敗率的風險,致使骨科醫生面臨嚴峻的挑戰。以下因素被認為與高失敗率有關,首先股骨頭壞死患者的年齡較輕,全髖關節置換術常不能滿足他們的生存需要。其次,年輕患者活動量大,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質量要求相對較高。而另一方面股骨頭壞死者疾病的性質,決定了骨的質量必然較差,后者將直接影響假體的穩定性,英國Calder仔細觀察5例股骨頭壞死患者與4例骨關節炎患者取自股骨頸、轉子和骨髓腔的松質骨。發現前組從股骨頸直至股骨中段均呈現骨細胞廣泛壞死,而骨關節炎組則無此現象。因而認為骨壞死者股骨近段髓腔不利于假體的固定。某些原發性疾病以及雙髖受累,均是易產生高并發癥的重要原因。例如某些可產生骨質疏松和出血的全身性疾病,易影響骨與骨水泥界面的固定,導致早期假體松動。由于股骨頭壞死的固有特征,增加了骨科醫生施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難度,因此,股骨頭壞死施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0年后的失敗率為12.5%~450%。
通常認為Ficat和Arlet分類的第Ⅳ期或Steinberg的第Ⅳ期和第V期或大于60歲的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被認為是合理的治療選擇之一。當決定對股骨頭壞死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時,必須考慮其原發病因。對由血紅蛋白病或鐮狀細胞性貧血引起者,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應較其他病因引起者更嚴格。血紅蛋白癥者的療效較差,可能與血紅蛋白癥者的基因型有關。故對此類患者必須進一步分類,以嚴格手術指征。由于全髖關節置換后髖關節疼痛立即消失.髖關節可獲得90。左右屈曲、30。左右外展,因而近期療效滿意。同時也適于治療雙髖均有病變者。然而,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有許多重要合并癥,長期療效尚待進一步觀察。
感謝您的閱讀,您可以將本文股骨頭壞死的全髖關節成形術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