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原因
心衰的原因
心肌細胞β1受體主要分布在竇房結、房室結、心肌和冠狀血管等,β1/β2約力80/20。當心肌受損后心排量下降時,NE過多分泌并大量消耗β1受體(NE與β1受體親和力20倍于β2受體),以致β1受體(特別是左心室壁)密度更顯著下降并對兒茶酚胺反應能力減低。β1受體密度下調,β1受體介導的環磷酸腺苦酶(cAMP)活性降低,Ca++運轉異常,使心肌收縮力進一步減弱,促使和加重了心功能不全。
心衰竭不應作為最終診斷。心衰的病因。存在的惡化兇素或其它對心衰產生重要影響的其它疾病,均應在所有病例中給予仔細考慮。慢性心力衰竭可能由于心肌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瓣膜異常或心包疾病,貧血,腎或甲狀腺功能不全引起。心臟抑制性藥物可加重或引起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腫及心源性休克同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相似的病因。然舊肺水腫很少由于心包疾病引起。
由于冠心病而導致的(常是心肌梗塞的結果)心肌功能不全,常常是75歲以下病人,心衰竭最常見的原因,并伴有明顯的收縮功能異常為主。高血壓,肌肥厚,細胞喪失及纖維化,在老年心力衰竭病人中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出,而目-較可能表現為以舒張功能異常為主。心衰竭的病因也有種族因素,社會經濟情況及地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