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的發病機理
膽囊息肉的發病機理
膽囊息肉(polypoidlesiomofgalllbladder),簡稱PLG,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息肉樣病變。膽囊息肉具有無明顯癥狀,隱蔽性極強的特點。
因此,膽囊息肉常常不被人們發現,約60%的膽囊息肉患者都不易察覺,只有在B超體檢時才會被發現。據資料統計:膽囊息肉平均癌率由以前的1-2%轉變為現在的8-12%,成為現代都市一大殺手。
從發病機理上專家經多年來詳細深入的研究,并結合現代生物分子學理論,從近千例的患者體液分析觀察及B超引導下,經觀察發現K-RAS基因,終于總結出各種類型息肉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膽細胞內存在一種K-RAS和一種(G-RAS)抑息基因,又稱多肽鏈合物。這兩種基因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狀態。
而在大量低下的情況下,這種致息與抑息的活性處于不平衡狀態,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機體的淋巴C、單核吞噬C等免疫細胞對致息基因的監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膽囊炎及膽固醇代謝異常的誘因條件下,改變膽囊內環境穩定(K-RAS)致息基因活性進一步增強與膽囊壁細胞中某些基因片斷后結合,形成基因突變,使膽囊壁細胞發生一種異常增生現象,并向膽囊腔內生長突出贅生物,稱之膽囊息肉。
因此,膽囊息肉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性和規律性,尤其要注意吃早餐,因為膽囊中的膽汁有消化食物的作用,如果膽囊分泌的膽汁得不到利用,導致膽汁在膽囊中滯留時間過長,從而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或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