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首先祛邪扶正
重癥肌無力
是以肌肉無力為表現的疾病,它是一種影響神經肌肉接頭傳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是隱襲起病,本病屬中醫“痿證”范疇,主要表現是骨髓肌的無力,容易疲勞。
重癥肌無力發病
隨著年齡的增加,的年齡亦有改變,女性病例從20-35歲發病最多;男性從40-55歲發病最多。本病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斷和治療,會使病人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危及生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中醫認為
重癥肌無力大多始于內傷虛損,出現因虛致風,復感外邪;或脾虛生痰濕,形成本虛標實之證,此時,當以祛邪為首務,兼扶正氣。
疏風解表
譬如疏風解表與益氣癥見眼瞼下垂, 勞累或午后加重,四肢無力,語言低怯,吞咽困難,易疲勞、納差,怕風,鼻塞流涕、咳嗽痰少色白,甚或低熱,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浮重按無力。治以、益氣扶正。化痰除濕與健脾癥見眼瞼下垂、復視,少氣懶言,咀嚼無力,四肢無力,咳痰多,胸脘痞悶,口淡口黏、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膩或白黃膩以白為主,脈細滑。治以益氣健脾、化痰除濕。
補肺脾腎,
其二要注意扶正當重癥肌無力多有語言無力,動則氣喘、短氣、吞咽困難,中醫認為,語言之發出,飲食之吞咽均由咽、喉、舌、面肌等輔助完成,而呼吸無力,語言困難、吞咽不暢由其無力而發。脾主肌肉,為氣生化血之源;脾主運化,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則氣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筋脈失養,則宗筋弛縱;脾病及腎,腎不納氣,氣難歸根,甚則大氣下陷,而出現肌無力危象。因此,脾胃虛弱貫穿于重癥肌無力整個過程,補肺健脾益腎在重癥肌無力治療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