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的傳統治療原則
本文關鍵詞小兒腦癱,傳統,治療,是欄目疾病知識為您推薦的文章,文章地址是:http://www.tdsyxx.com/yixue/jibing/41587.htm,希望您看完后能將地址分享給需要的人.
小兒腦癱的傳統治療原則
腦癱患兒在治療前,應對患兒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除按康復常規評估(100項評估項目)外,還應按照兒童運動功能發育程序進行評估。這樣既有對初期反射和自動反應的評估,又有以運動發育標志來劃分階段的評估。
剪刀步、足下垂,是小兒腦癱常見的兩個臨床體征。這兩個體征是由三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第二,不正常用力引起;第三,由攣縮引起。患兒放松情況下,剪刀步、足下垂能矯正。用力或運動時出現剪刀步、足下垂體征,是由不正常用力引起,在訓練中進行手法矯正,一般情況下均能起到效果。患兒在放松或運動狀態下出現剪刀步、足下垂,運動時這種癥狀消失,這種是原始反射消失引起的;在放松情況下仍有明顯的剪刀步、足下垂體征,活動時也不能緩解,這是由肌肉攣縮引起的,這就需要采取促通經絡按摩法來矯正。
一個坐位平衡很好,也會爬、翻身的患兒,如配合醫生的治療,三個月就有60%的患兒能獨立行走。患兒開步容易,走路難。單從行走來講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開步,就是能在保護下行走20~50米,步距較好,有較好的平衡能力;第二階段為糾正姿勢,這個階段比較難,需要患兒整體基礎(功能)要好,使患兒控制能力及協調能力能夠很好的發揮,步寬、步數、步態較好,能上下臺階(15厘米),這階段需要時間長,容易出現反復,所以每個動作必須重復練習。各關節運用搖運法每天按摩20分鐘。(即:中醫認為/關節為之用/),才能達到第二階段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腦癱恢復的最后一關。姿勢糾正越好,腦癱患兒生存的質量就越高,回歸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就越強。單純的運動功能恢復還是遠遠不夠的,腦癱是一個整體,70%的患兒智力受到影響,30%~40%的患兒語言受到影響,必須肢體康復與智力康復、語言康復同步進行,才能使患兒真正的康復,才能使患兒生存的質量增強,才能使患兒早日回歸社會,參與社會,為家庭與社會減輕負擔。
把腦癱患兒的巨大潛能引導出來,需要家庭成員與醫務人員共同來完成。
腦癱患兒的語言障礙和癡呆及聾啞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腦癱患兒的語言功能并不是沒有,而是長期沒有引導出來而造成的功能性廢用,很多家長一味地追求靈丹妙藥,忽視了對患兒進行早期語言康復訓練。語言訓練的原則是家長及醫務人員給患兒肢體康復的同時用語言引導患兒。長期的語言引導可增加患兒大腦的信息反饋,形成簡單的反射通路,將有意識的隨意動作引導到無意識的支配反射動作,在大腦形成邏輯性反射通路,并在中樞形成記憶,許多患兒在運動功能好轉的會出現智能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肢體康復與智力康復、語言康復同步進行,才能使患兒最后達到四會同步的康復目標:會走路(會坐、會站、會蹲、會行);會抓(會伸、會屈、會抓、會放);會講話(發單音、講話、發連音、唱歌);會認字母(聽、知、識、讀)。
康網提示您:閱讀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豐富別人偷不走,搶不掉的知識。如果您覺得本文小兒腦癱的傳統治療原則 對您或周圍的人有幫助,請將本文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