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變化的主要表現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變化的主要表現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變化,按病變輕重以及病程經過,可分為急性、慢性和重癥肝炎3大類。
(一)急性肝炎 肝臟大多腫大,表面光滑。鏡檢有以下幾種變化。
1.活動期 肝細胞混濁腫脹,有水腫樣變和氣球樣變,小葉內有炎癥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為主,并見散在點狀壞死,枯否細胞增生明顯。黃疸型肝炎的肝細胞和毛細膽管內有淤膽現象,亦可見嗜酸性變,嚴重者細胞縮小甚至喪失,成為紅染圓形小體,即嗜酸性小體。上述活動性病變可存在數月之久。
2.靜止期 肝細胞的灶性壞死、變性和炎癥反應消退,并見肝細胞再生和修復,表現為細胞核分裂或雙核現象增多。枯否細胞仍腫脹。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與黃疸型肝炎的病變大致相同,但較輕,無毛細血管淤膽現象。
(二)慢性肝炎 患者肝臟大多較正常為大,質地中等,慢性活動性肝炎有時可呈顆粒狀或有結節形成。
國內將慢性肝炎的組織學變化分為四型,即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慢性重癥肝炎及肝硬化。
1.慢性遷延性肝炎 分以下3類:
⑴慢性小葉性肝炎:主要變化為肝小葉內炎癥和肝細胞變性及壞死,匯管區的改變不明顯。單從形態上無法與急性輕型肝炎區別,系急性輕型肝炎病變的持續未緩解所致。
⑵慢性間隔性肝炎:小葉內炎癥反應及變性壞死輕微,匯管區纖維細胞向小葉內伸展形成間隔,間隔內炎癥細胞很少,不形成假小葉。
⑶慢性門脈性肝炎:肝實質變性及壞死病變較輕,有少數點狀壞死,偶有嗜酸性小體,匯管區有多量炎癥細胞浸潤,致使匯管區增大,但并無界板破壞或碎屑狀壞死。
2.慢性活動性肝炎 碎屑狀壞死為主要特征,小葉內病變包括點狀和(或)灶性壞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壞死,以及變性和炎癥反應。有橋形壞死及間隔形成者,提示病變較重。
3.慢性重型肝炎 實質上包括重型慢性活動性肝炎,即肝細胞壞死范圍更廣泛,可累及多數小葉并破壞小葉完整性,或呈具有高度活動性的肝硬化。
4.肝硬化 分活動性和靜止性兩種。
⑴活動性肝硬化:肝硬化同時伴有碎屑狀壞死,后者見于匯管區周圍及纖維間隔和肝實質交界處,肝細胞有變性壞死及炎癥反應。
⑵靜止性肝硬化:假小葉周圍纖維間隔內炎癥細胞很少、間質和實質界限清楚。
(三)重癥肝炎 肝實質破壞嚴重,呈大塊或亞大塊坯 煞費苦心,按病程和病變程度分為急性和亞急性兩型。
1.急性重癥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大多在10天左右。由于肝細胞大量喪失和自溶,肝臟體積明顯縮小,僅為正常肝重的1/3~2/3,質地柔軟,包膜皺縮。肝切面結構模糊,紅褐相間,乃由肝細胞淤膽和血竇擴張充血所致。鏡下可見肝細胞多數消失,僅在小葉邊緣尚有少量殘余,肝小葉內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肝竇擴張充血,枯否細胞增生,其內含有被吞噬的物質和色素,匯管區及其周圍有多量淋巴細胞浸潤及膽小管增生。病程在10天以上者,可見肝細胞再生和形成,病程超過20天者,肝細胞再生明顯,可形成小結節。
2.亞急性急癥肝炎 病程自數周至數月不等。肉眼所見病變與急性重癥肝炎者相同,但在肝臟表面和切面均可見到再生結節。鏡下見有亞大塊死,多呈帶狀,累及小葉中央及中間帶,并常越過小葉與鄰近小葉的壞死灶或匯管區相連,形成橋形壞死。肝細胞壞死的范圍和形態新舊不一,網狀支架塌陷明顯,形成較寬的間隔,并有纖維母細胞增生,有的已膠原化。肝細胞內炎性細胞浸潤明顯,以淋巴細胞、大單核細胞為主。肝細胞再生明顯,有假小葉形成,病情穩定后亦易發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丙型肝炎的組織病理變化大致與乙型肝炎相同,但以下病變在丙型肝炎中較為突出:①肝細胞脂肪變性較多見;②肝細胞壞死常表現為多少不等的呈小灶性分布斷裂的Conncilman樣小體結構。在電鏡下證實肝細胞核內有20~27nm的病毒顆粒;③匯管區炎癥反應明顯,其中有多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并常有淋巴濾泡形成,其中尚有活躍的發生中心。炎癥常波及匯管區周圍小葉周邊區肝細胞,引起碎屑樣壞死,在壞死邊緣往往可見腫脹變性的多核肝細胞;④肝管上皮細胞異常,表現為中、小膽管上皮細胞水樣變性,并呈復層排列,周圍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