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的流行病學
多發性硬化的流行病學
多發性硬化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不同,這可能與其所在的地區有關,而與人種無關。美國南部多發性硬化發病率低,但黑人移到北部后其發病率也高且起病較晚。南非和以色列的移民研究,說明15歲是一關鍵性年齡。單卵雙胎者若自幼分居不同地區,則1個患而另1個不患多發性硬化的機率為50-60%。這些均說明多發性硬化的發病除遺傳外尚與環境因素有關。
可以在某些特殊的病毒疹之后起病,諸如風疹和其它病毒感染。但大部分病人起病前并無特殊的先行事件。
Kurtzke JF與Hyllested K對Faeroe島的調查發現:該島上多發性硬化發病率原來很低,1940年以前根本沒有多發性硬化,自英軍登陸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或之后有多發行硬化的流行,但以后多發性硬化的發生率又減少,其原因不詳。
于Orkney和Sheland島上多發性硬化的發生率很高,該島上狗瘟很常見。又1978年Athaon和1979年Cook于冰島上調查發現:在狗瘟流行后4-5年,則該地區的多發性硬化發生率會增高,多發性硬化病人養的狗比非多發性硬化病人養的狗更易患狗瘟。故認為多發性硬化為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很可能是狗瘟病毒。現了解引起狗瘟的病毒是狗瘟病毒,這與麻疹病毒很相似。